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期望

【答案】期望是一种认知,是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期。班杜拉强调期望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有些行为不需要直接的体验,只是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够习得。

(1)结果期望:个体对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期望;

(2)效能期望: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行为的可能性的预期。

班杜拉认为,在治疗恐怖症时,系统脱敏或者模仿学习的良好效果要归功于对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的改变。成功的治疗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期望。

2. 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

(1)内归因和外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内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

(2)稳定归因于不稳定归因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

(3)整体性归因

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特定性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理论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与特定的归因风格是否有关。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3. 图式

【答案】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信息加工过程。每个人有其特殊的系列图式,图式帮助人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理解经验。图式有适应性的,也有非适应性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失调的图式。在认知治疗中,评估和改变基本图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因为图式在较早的个人经验中形成,所以图式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4. 广泛性发育障碍

【答案】广泛性发育障碍(PDD )的主要特点是在几个重要的发展领域中表现出严重的和广

泛性的损害,如社会互动交往技能、沟通技能等的损害。在DSM-IV 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Rett 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AS )、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PDD-NOS )。这些障碍通常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年就有所显现,可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或生理障碍。

5. 神经性贪食症

【答案】20世纪初认为暴食、呕吐、导泻等症状是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

1959年,美国人A.J.Stunkard“进食模式与肥胖”的文章发表后,才出现“贪食”这一术语,并得到大家的公认。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组症状在疾病分类学的地位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和分歧。

1979年,英国的GeraldRussell 首先提出使用“神经性贪食症”这一术语,逐渐被公众接受。 1980年,神经性贪食症首次作为进食障碍中的一组综合征,被列入DSM-Ⅲ中,得到认可。 至今学者们对该综合征的确认及其在诊断分类学中的地位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上。主要分为以GeraldRussell 为代表的英国派和以DSM-Ⅲ制定者为代表的美国派。

①GeraldRussell 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慢性阶段,是不进行自我控制的神经性厌食症。即认为神经性贪食症可被视为持续的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这两者在精神病理方面是相同的。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者倾向采纳Russell 的观点。

最近有研究者发现,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应该具有相同的心理病理核心,神经性贪食症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失败”了的神经性厌食症。

②美国派学者则提出,神经性贪食症是完全有别于神经性厌食症的一种独立的疾病单元,这是他们与Russell 的根本分歧。

6. 孤独症

【答案】孤独症又译自闭症,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的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显著局限性。孤独症的概念最早由Karmer 提出,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种发生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障碍。之后又被称作Kanner 孤独症、婴儿期孤独症或者儿童期孤独症。Karmer 认为孤独症儿童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包括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无想象力的游戏,而孤独症最根本的特征是从生命早期就没有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联系的能力。

西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孤独症患病率大概为0.4%。〜0.5%。。一项按广泛的孤独症定义进行研究发现患病率约1%。。不管是临床样本还是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要高于女孩,孤独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0〜5.0):1。在我国,报道的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在(6.5〜9):1。

7. 性功能障碍

【答案】性功能障碍指男性正常性兴趣和性能力的反复缺损;女性反复地对性交体验不满意,

往往性交可以完成,但是得不到乐趣。性功能障碍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人群中都存在。

(1)根据DSM-EV , 完整的性生活包括四部分:

①性欲期,对性活动的幻想或渴望进行性活动的感觉;

②唤起期,主观的性快感和生理上的变化,包括阴茎勃起,阴道充血润滑;

③高潮期,性紧张的释放和性快感的顶峰体验;

④消退期,放松和幸福满足感。

(2)性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前三个阶段,分别是:

①性欲缺乏障碍,包括性欲低下和性厌恶;

②性唤起障碍,包括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唤起障碍;

③性高潮障碍,包括男性性高潮障碍、早泄和女性性高潮障碍;

④此外还有与性交有关的疼痛障碍,如阴道痉挛和性交疼痛障碍。

8. 双相心境障碍

【答案】(1)双相障碍的定义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在典型的病例中,双相障碍病人会先出现躁狂发作,下一次发作可以表现其他形式。

(2)双相心境障碍的类型

在DSM 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①Ⅰ型双相型障碍

Ⅰ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但无抑郁发作的历史。

②Ⅱ型双相型障碍

Ⅱ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此,Ⅰ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有躁狂发作,Ⅱ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无躁狂发作。

(3)双相心境障碍的诊断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 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要诊断躁狂发作,其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周(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的程度),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而在CCMD 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的情况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9.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答案】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违反社会法律和规范的行为,其表现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率在0.05%〜2%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反社会人格经常伴发药物滥用、酒精中毒,与酒精中毒共病机会尤其多。

反社会人格障碍,曾有若干个名称,如“悖德狂”、“自我病态”、“社会病态”和“精神病态”,其中主要的两个名词是“精神病态”和“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在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