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大学法学院F1902政治学综合(中国政治制度、国际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全球主义

【答案】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全球主义是通过资本与货物、信息与思想、民众与军事力量以及与环境和生物相关的物质的流动而实现的一种涉及洲际相互依存网络的世界现状。这种现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所涉及的是联系的网络,而不是单一的联系。②在全球主义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联系,但其中必须包括跨洲的联系。只有地区的或国家间的联系不是全球主义。③与相互依存一样,全球主义是多维现象,既有经济全球主义、军事全球主义、环境全球主义,也有社会与文化全球主义。

2. 国际政治学

【答案】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3.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

【答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也被称作“经济北约”。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借助TPP 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 淡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到2010年,TPP 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1年11月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檀香山峰会完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纲要。峰会上,日本、韩国宣布加入TPP 谈判。协议将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4. 多民族国家

【答案】多民族国家是指和单一民族国家相对,本国居民由一个以上的多个民族构成的国家,这些民族共同联合起来组成了国家。当今世界的国家一般都是多民族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等。

5. 叙利亚化武危机

【答案】叙利亚化武危机是指2013年9, 10月份爆出的在叙利亚内战中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而引发的危机。

叙利亚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反对派发生暴乱,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要求巴沙尔下台,危机一直持续并在2013年愈演愈烈,成为各大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叙利亚政府军被爆出在大马士革附近郊区使用化学武器后,政府方面否认使用化学武器。叙利亚化学武器的使用触犯到美国划定的禁庄使用化学武器的“红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对叙动武并开始部署航母。由于各方反对及美自身考量,同时在俄罗斯的建议下,叙利亚政府同意“以化武换和平”,即叙利亚政府军交出化学武器,美国放弃对叙利亚动武,实现和平解决化武危机。

目前,叙利亚化武的交接及销毁正在进行,此举避免了危机的扩大化,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为解决其他类似国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6. 霸权稳定轮

【答案】霸权稳定论是指主张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代表人物奥根斯基认为,权力均衡是与战争相联系的,相反,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按照他的观点,在19世纪欧洲持续的和平期间,存在的根本不是权力均衡,而是英国和法国的明显的权力优势。

7. 跨国行为主体

【答案】跨国行为主体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组成的、通过自己的对外行为来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的跨国组织。其组织形式和成员构成是跨国的,更为重要的是,跨国行为主体已经具备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依据自身的行为能力发挥职能作用。跨国行为主体是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即属于非国家行为主体,但不是所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都是跨国行为主体。

8. 安全

【答案】安全是指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产生于西方。安全概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威胁”和“危险”相关联。在汉语里,“安全”的习惯用法是指一种状态,它有三个含义:没有危险; 不受威胁; 小出事故。在英语中,安全的词义较汉语更宽泛些。按照《韦伯词典》的解释,“security ”一方面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还有维护安全的含义,指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比较中英文的安全词义,尽管略有差别,但基本意思是相似的:安全就是不存在威胁和危险。

二、简答题

9. 当今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存在哪些内在症结?

【答案】当今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存在的内在症结包括:

(1)从本质上来讲,在未能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之前,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将始终是个歧视性体制。有人称之为两级体制。维持这样的体制,实际上是维持在核武器问题上的不平等与小公正。在这个体制中,有核武器国家是享有特权的。它们对无核武器国家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按我说的做,但别像我那样做”。在这一点上,该体制恰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形成了对照。后者的禁令对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

(2)毫无疑问,参加核不扩散体制的国家都清楚这种安排的不公正性。它们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安排,唯一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国际社会只能产生这样的安排,而这样一种安排又有两个好处:

①有核武器国家可以受到一定的约束;

①核不扩散比核扩散要好得多。

无核武器国家接受这样一种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并不等于承认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它们同时又以消除这样的不平等为目标,其表现就是要求有核武器国家必须认真地开始核裁军,直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只有无核武器世界才是一种真正公正的安排。因此,能否顺利地推进核裁军,就成了这个体制能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3)实现核裁军,应该从最大的核武库裁起。美国能古进行真正的核裁军,取决于美国对核武器的看法,特别是对核武器的依赖程度。美国对核武器的依赖性越大,进行核裁军的意愿就越小,甚至可能完全不想进行核裁军。作为第一个掌握核武器和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对核武器的依赖性一直是非常强的,小然它就不会建造如此庞大的核武库了。冷战期间,美国的核武器主要发挥的是与苏联实现战略平衡的威慑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转而把目标指向可能拥有或即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性强国,并开始讨论如何发挥核武器的“新作用”的问题,例如,对生物与化学武器的攻击进行明确的威慑。

(4)多年来,尽管美国一直把反对核扩散作为基本国策,但美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观念与行为,确实是南辕北辙。现在问题与症结己经很清楚了。由于最大的核武器国家不愿放弃依赖核武器的军事选择,不能推动核不扩散体制走向彻底消除核武器的方向,因此核不扩散体制的前景是不乐观的。现在,核不扩散作为一个国际议程,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主旨完全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认为核武器应彻底消除,另一种倾向认为核武器非常有用; 一种倾向认为应走向无核武器世界,另一种倾向却只愿意进行有限的核裁军。这两种倾向体现的正是当今核不扩散机制中的根本矛盾,也是该体制中的症结所在。

10.简述第三方介入的方式。

【答案】第三方的解决涉及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法律的方式,另一种是政治的方式。

(1)法律的方式是针对涉及国际法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相关的国家可以通过国际法庭或是地区性法庭加以解决。然而,由于很多国家不愿意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解决,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并小具有普遍性。

(2)政治的方式是比较常见的第三方介入方式,包括善意的斡旋、调解和仲裁。

a. 斡旋是指通过中立的、得到争端各方信任的机构或组织改进沟通渠道,澄清问题,收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