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86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结构
【答案】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里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消费的组成和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按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分类,可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按消费方式的不同来分类,可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 按消费对象的不同使用价值来分类,可分为吃、穿、住、行、用等消费; 按取得消费对象的方式不同来分类,可分为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 按消费商品的价值来分类,可分为低档、中档和高档消费品的消费等。消费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状况、人口总量及构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
2. 产权
【答案】产权主要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是指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产权作为人与人之间围绕财产营运而建立的经济权利关系,内在地具有排他胜、有限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等性质。
(1)特定则产的特定权利只能有一个主体,是甲的,就不是乙的。
(2)产权与产权之间必须有明晰的界限和数量限度。
(3)权能行使具有可分工性和利益的可分割性。
(4)产权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转手和交易。
3. 产业结构高度化
【答案】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使资源或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格局,即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演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效应显著提高的过程。高度化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
(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次产业,进而向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2)在制造业内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加快向资本密集型,进而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高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并成为主导产业。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密集度依次
升级和产业结构效益大幅度提高的过程。
(3)在整个工业内部,由加工初级产品向加工中间产品,进而向加工高质量最终产品为主转变; 由分散式小规模生产向集中式大批量生产,进而向集中度与分散度相适宜、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为主转变。
4. 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有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新的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2)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要大力发展教育,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雄厚的人力资本投资:
(5)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小移地扩大国内需求。
5. 粗放型经济增长力式
【答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和低效益。具体表现为:在宏观上,重实物量平衡,轻价值量平衡; 在生产上,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 在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是一种代价高昂的经济增长方式。
6. 人力资本
【答案】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为劳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的劳动能力,它一般表现为劳动者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特定职业技能和健康状况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发现传统的资本概念并不正确,忽视了“人”的因素及其生产能力的差别,进而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从新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己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至20世纪80年代,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与新增长理论密不可分。
7.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答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时为止的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
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我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国生产力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
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城市中的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生命线工程,它能保障贫困家庭的起码生活,维护宪法赋予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保持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低”,旨在帮助城市中的最贫困居民解决温饱问题,其本意在于解决绝对贫困,而不是相对贫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下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二、简答题
9. 如何确定外债的合理规模?
【答案】为了维持外债的合理规模,应当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外资与国内总投资的比例要适度。要使外资保持适度的比例,避免形成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发展中国家必须提高本国的储蓄率,以保证国内资金的有效供给。
(2)外资结构特别是资金构成和投资方向要保持合理的程度。引进外资应以直接投资为主,投机性金融投资占的比重不宜过大。
(3)允许外资参与投机的程度与国家对外支付能力要相适应。允许外资参与本国证券、货币时常是以实行自由汇兑和自由兑换制度为前提的。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对外支付手段和融资能力,否则在发生较大规模动荡时,政府很可能因缺乏必要的支付手段而陷入困境,引发金融危机。
(4)在借用国外贷款和发行境外债券时,发展中国家应当使借、用、还等各环节协调一致,形成良险循环。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来安排外债的适度规模,把握筹资成本、期限和条件,努力提高资金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10.社会主义企业需要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同市场经济相适应?
【答案】社会主义基层企业必须具备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定素质,即具有能符合市场导向要求的经营机制,这样才能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在基本素质上至少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