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805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微观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小企业

【答案】中小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各国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最主要的作用是:(1)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中小企业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 (3)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4)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2. 货币信用制度危机

【答案】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指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一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货币信用领域发生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己从根本上丧失了稳定性。这一危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是:(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 (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拥塞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 (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

(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3. 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动用货币的地力,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

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 另一方面,在有商品买卖的地方,也不一定都需要动用货币,因为随着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考虑到以卜两方面的情况,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为:

4. 潜在的过剩人口

【答案】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中的过剩人口。这部分过剩人口之所以是潜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随着资本积累从而资本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需求就会绝对减少,但是,由于在农村中许多农业劳动者占有一部分土地,形式上没有失业,因而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不像城市过剩人口那样表现得明显。但靠那一小块土地难以维持生活,他们时刻等待补充城市工人或农业工人的队伍。

5. 支付手段

【答案】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6. 收入政策

【答案】收入政策是指资产阶级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有意识地调节工资、利润和其他收入的政策,是国家对分配领域的政策干预。收入政策的内容包括对收入结构和收入总量的调节。具体措施有:一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_是以征税的力一法来调节个人收入:如通过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来抑制一部分人的收入过高; 通过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来防止人们在收入差距上过分悬殊; 给低收入者享受免税待遇等。三是实行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即政府采取冻结工资和物价等非常措施。四是增加政府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社会福利补助。

二、简答题

7. 在垄断形成的过程中,股份公司这一形式起了重要的作用。对这一结论,你的看法如何? 请谈谈对股份公司这一财产组织制度特点的看法。

【答案】在垄断形成的过程中,股份公司这一形式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结论是十分正

确的。

(1)股份公司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后半期广泛流行于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到目前,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股份公司是个别资本通过参股的方式联合起来,集中成为一个较大资本进行运营的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公司这一资本组织形式既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这一形式特别适用于垄断资本的形成。

(2)股份公司对垄断形成的积极作用是与它特有的财产组织制度分不开的。具体说,股份公司在资本关系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股份公司实现了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

股份公司的财产制度己部分改变了资本的所有权属性,出资人的资本所有权发生了裂变,原本属于出资人的对资本的支配、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与资本的最终所有权和受益权发生了分离。这些权利从出资人的手中分离出来,不再归出资人所有,而是变为外在于出资者的股份资本即法人资本的权利。这种股份资本的权利存在于私人资本的互相联合之中,归属于企业法人所有,并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和运行形式。从资本所有权属性来说,股份资本已经部分地改变了私人资本的性质,使个人资本“社会化”,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从而使资本突破了个人占有形式的局限,以更好地适应于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②股份公司实现了资本组织形式的社会化

在股份公司中,由于资本的组织形式采取了公司制,因而过去由资本所有者个人局限的经营管理,现在由公司组织的一套社会化管理机构来承担,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职能在公司组织里己经分离。在股份公司中,社会管理代替了个人管理,这说明资本的组织形式也已经走向了社会化。资本组织形式的社会化,使资本的集中找到了最好的组织方式。在股份公司中,大资本通过对股权的控制,可以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中小资本只能在股份公司中处于从属的地位。股份资本所实现的资本组织形式的社会化,使生产集中过程大大加快,并为垄断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③股份公司这一财产组织制度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垄断资本采取的主要的资本组织形式 大资本通过对股权的控制,直接控制着规模更大的社会资本,并以一系列连续的参股活动,将这种控制网络遍布于整个社会经济,形成了以大资本为核心的庞大的资本集团。正是由于股份公司这一财产组织形式的出现,大大加速了生产集中的过程,促使着垄断的发展。

④股份公司这一资本的社会化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股份公司这一资本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垄断的发展,其实质是反映了垄断资本这种形式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方面。应该指出的是,在股份公司中,尽管资本采取了社会化的形式,但是它并没有消除生产力的私人资本属性。也就是说,垄断改变的只是资本的形式和组织方式,而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本性,因而股份公司这一资本的社会化形式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