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首大学商学院702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或税收以调节经济的政策。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包括对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和对二者的综合运用。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把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多数情况下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即在经济高涨时期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热而引起通货膨胀; 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增加失业。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 劳动资料
【答案】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得到改进,如旧的手工织布机被机器织布机所代替,一般的机器织布机被自动化的织布机所代替。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的范围和品种也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中除了一般的生产工具外,还包括各种动力装备、计算机系统、机械手、机器人、传送装置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
3. 关税同盟
【答案】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进出口商品均可自由竞争、流通,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对外则实行共同的贸易壁垒。成立关税同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以内的市场处于有利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关税同盟意味着各成员国在制定关税过程中要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通过缔结协定在关税方面成为一个共同体。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了一步。关税同盟有1826年成立的北德意志关税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荷比卢经济联盟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等。
4.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答案】(1)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
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2)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5.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加速准备条件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通过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已逐渐准备着,但是,单纯依靠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来实现这两个条件,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形成这两个经济条件。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经济制度确立之前,所以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还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 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
6. 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动用货币的地力,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
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 另一方面,在有商品买卖的地方,也不一定都需要动用货币,因为随着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考虑到以卜两方面的情况,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为:
二、简答题
7. 单纯的商品买卖不能创造价值,那为什么说商业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答案】(1)单纯的商品买卖不能创造价值
商业是流通部门,买卖活动并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因为,如果商品的买和卖,是由产业资本家自己进行的、不创造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活动,那么,它们也不可能因为由别的人而不是由产业资本家来完成,就成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活动。当流通过程专门由商业资本家去完成时,买卖过程的非生产性质,依然小会改变。
(2)商业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实际不然。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因此,商业利润仍然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于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替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就不能像自己经营商品时那样独自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转让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
8.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好处,也有人认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好处,还有人认为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你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的?
【答案】题目中的说法都是不完全的,具有片面性。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全球化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在资本实力和科技上的优势,要比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大的利益。
②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各国都面对这个统一的大市场,客观经济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在统一的世界大市场中,各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努力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生产。这一切都会有效地扩大世界的总产出水平。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导致世界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④经济全球化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 另一力一面使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