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财经大学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我国财政补贴的调整与改革。
【答案】调整和改革财政补贴的基本思路是,根据WTO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中国加入WTO 工作组报告书》中承诺的要求,首先是要取消不符合WTO 规则的补贴,同时要用足用好WTO 规则允许的补贴,做到既符合WTO 要求,避免引起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诉讼,又要提高财政补贴的使用效率,支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谐和快速发展。
(1)取消不符合WTO 规则的补贴
①取消针对出口的各种财政补贴。首先是取消针对出口的直接补贴,主要指政府根据企业的出口收汇实绩给予补贴、贴息和奖励,如对一般贸易出口500
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收汇每美元贴息
元人民币等政策。其次是取消针对出口的间接补贴,主要指根据企业的出口情况,减免部分或全部企业所得税支持出口而形成的各种间接补贴。
②取消我国曾存在的采用税收手段支持国产品替代进口的补贴,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入所纳税额进行更多抵扣、对此类设备投入的增值税予以全额抵扣和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形式的补贴,要在过渡期内全部取消。
③取消对农产品出口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和运输的补贴。
(2)合理利用可诉补贴
可诉补贴,又称黄箱补贴,是WTO 规则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的补贴,各国都可以合理运用可诉补贴支持本国工商业发展。
有操作性的可诉补贴有:政府对某项产品实行不超过从价总额5%的补贴; 对某项产业实行小额补贴以弥补经营性亏损; 为解决某个大企业长期发展,避免产生严重社会间题而提供一次性补贴; 对一些规模有限、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直接免除政府债务,或授予补贴以抵消应付债款。
(3)用足用好不可诉补贴
①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补贴。
②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③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
(4)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
①调整粮食补贴政策,改变农业补贴方式。
②取消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
2. 简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财政补贴指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
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由此,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表现在: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①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
②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3)财政补贴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一般来说,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由私人部门去承担更有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都会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上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3. 如果理解财政平衡?
【答案】财政收支对比关系有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 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 三是收支相等。财政平衡即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等量。对财政平衡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即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 动态平衡是指将不同财政年度的盈与亏相抵,以盈补亏,总合起来达到财政的收支平衡。
(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来论财政平衡:
(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顶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4. 简述我国关于财政赤字的讨论。
【答案】(1)对于财政赤字的讨论,首先是从对财政赤字口径的讨论开始的。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财政赤字应是小口径的所谓硬赤字,而债务不同于赤字。主要理由是以财政收入有无物资保证为标准,认为债务是国民收入的转移,是有物资保证的,可以同经常收入一样安排支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国当时的财政赤字口径是不规范的,债务也应计入财政赤字。因为借债毕竟是要还本付息的,而且一般是以新债还旧债,未偿债务积累越大,付息越多,因而当年虽增加财政收入,却会给以后财政,年度形成拖累。把债务计入赤字,对研究财政平衡
有积极意义,并可以同国际口径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我国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体制下主要导源于急于求成,基建规模过大; 改革开放后,由于预算内投资比重的下降,这个因素仍继续存在,但影响力减弱,而改革的成本则成为产生赤字的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本应提高经济效益,为财政提供更为充裕的收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由于改革不到位,分配机制不完善,经济秩序不正常,税收流失严重,财政支出压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加剧财政为支持改革而付出的代价。另一种关于财政赤字成因讨论的观点,涉及到我国财政赤字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问题。说财政赤字是内生变量,是指财政赤字是山经济体系内部的各种经济变量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形成的,是政府或财政部门决定不了的,或者说是被逼出来的。说财政赤字是外生变量,是指财政赤字不是来自经济运行内部因素,而是政府实施某种政策而产生的。
(3)关于对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的看法,则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原因有只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政赤字有百害而无一利,诸如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虚假购买力,加剧消费与积累比例的失调等,认为消灭赤字是决心和魄力问题,只要有决心和魄力,比如将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停止一年,等到财政平衡后再重新开始,一年就可以消灭赤字。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主张过分绝对化,无法解释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现实。因而主张对财政赤字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对财政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是否扩大总需求等都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连年的巨额赤字的危害,是不能否认的,但也要看到,在一定条件下,财政赤字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从我国实践经验来考察,结论也应是利弊兼备,而利大于弊。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的人提出财政赤字既是财政困难的表现,但从积极的方面看,财政赤字一也是一种财政政策,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就起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我国财政赤字的理论研究在深化,将会逐步形成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的完备理论体系。
5. 税收的储蓄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简述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内容。
【答案】税收的储蓄效应即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收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最终影响个人的储蓄率。税收的储蓄效应分为两种情况:
(1)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会按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
(2)对储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