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财经大学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答案】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1)这个期望值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超出政策功能所能起作用的范围取值是政策功能的强度所不能达到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2)这个期望值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要求。
(3)政策目标作为一种期望值,它的取值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并且取决于民众的偏好与政府的行为。
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与财政职能不同,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是不同的,政策目标自然也有所差别,但也可以归纳出几个一般性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一般性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的适度增长
适度增长的含义,在我国当前就是落实“五个统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a. 保持平稳较快地增长。
b.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c.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d.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e.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②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政策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理解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③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率,实现所谓充分就业,是政府制定政策时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失业率也成为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把握往往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理论上要求国民经济按潜在产出能力运行时,产出水平高,失业率低,而且价格稳定。
④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当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时,则必须重视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有效措施。
⑤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这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财政政策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政策目标之一,是因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仅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部门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物品。
2. 简述财政赤字债务化的经济效应。
【答案】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将暂时不使用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但下面两种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融资的财政赤字仍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1)当政府通过出售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上升。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利率的稳定,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也就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因此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净效应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财政赤字持续不断,国债供应量不断增加,推动利率上升的压力在持续增大,于是中央银行不断地购买国债,货币供应也不断增加,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
(2)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债市场不发达,当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无法通过发行国债来为赤字融资,或者是国债的规模过于庞大,损害了政府和国债的信誉,人们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也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3. 简述财政交换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财政交换论来源于魏克塞尔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这种“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
具体来说,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财政交换轮的主要内容是:
①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小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子的权力。
②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
③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④财政交换论认为,由于政府是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政府,它常常试图课以高名义税率并辅之以大量特殊规定,以获得最大收入,所以要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
⑤财政交换论还认为,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本的课税。
总之,财政交换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
①为了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广泛地采用受益税;
②为了使政府官员在决策中的“自私自利”动机最小化,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顶算决策中的重要性。
4. 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答案】(1)全额累进税率是指以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实际税率按课税对象的绝对额划分若干级距,每个级距规定的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就纳税人全部课税对象按与之相适应的级即的税率计算纳税的税率制度。“全”字的含义就是全部课税对象按一个达到级即的相应税率征税。目前,全额累进税率一般已不采用。
(2)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相对应,是指分别以征税对象的超额部分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的一种。凡税基每超过一个级距时,即分别以其超额的部分适用相应级距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税率。
(3)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
①计算简便,在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确定税率后,实际上等于按比例税率计税;
②全部课税对象都适用相应的最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③累进的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一致。其缺点是:在课税对象级距的分界点附近,税负不合理,会出现税收增加额超过课税对象增加额的不合理现象。
(4)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
①在征税过程中,对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课税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以充分体现对纳税人多收入的多纳征、少收入的少纳征、无收入的不纳税原则,更好的体现公平原则。
②累进幅度比较缓和,税收负担较为合理。只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一般不会发生增加部分的税率超过增加的征税对象数额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鼓励纳税人增产增收。
③更好解决了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不一致的现象。其缺点是: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征税对象越大,包括等级越来越多,计算就越复杂。
5. 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的实践和评价。
【答案】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采购规模小、范围狭窄、信息发布不畅
政府采购范围应涵盖政府所有购买性支出预算项目,但从我国目前各省市的实际采购情况看,主要局限于一些财政专项拨款的设备购置、车辆购置和采购限额以上的一些易于操作且较为标准化的产品,而采购资金规模较大的工程类包括办公楼的工程土建、装修维修及市政维护、市政设施项目,各行业中的网络开发产品等还没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与此同时,政府采购信息制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