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纬度的是( )。

A. 内在性

B. 普遍性

C. 可控性

D. 稳定性

【答案】B

【解析】韦纳提出的三维归因理论三个维度是:内外性、可控性和稳定性。

2. 除目光接触外,( )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A. 面部表情

B. 姿势

C. 身体运动

D. 人际距离

【答案】A

【解析】除目光接触外,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人的面部有数十块肌肉,可产生极其丰富的表情,准确传达出各种不同的心态和情感。

3. 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

A. 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B.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 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 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答案】B

【解析】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当旁观者人数越多时,人们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低。也就是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助人行为有负面影响。

4.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

A. 客我

B. 反思自我

C. 镜我

【答案】C

【解析】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5. 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 被动的

B. 主动的

C. 积极的

D. 有效的

【答案】A

【解析】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它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6. 现代社会人们婚姻动机的顺序是( )。

A. 经济→繁衍→爱情

B. 繁衍→经济→爱情

C. 爱情→经济→繁衍

D. 爱情→繁衍→经济

【答案】D

【解析】婚姻动机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学者们认为,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7. 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 )。

A. 费力最小原则

B. 符合需要原则

C. 社会交换原则

D. 道德原则

【答案】A

【解析】海德提出的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认为,单元或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运动时,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以尽可能少地付出人际情感联系的代价来实现平衡。

8.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 继续社会化

C. 早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答案】D

【解析】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被称为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9. “一个人总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他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闹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这是心理归因的( )。

A. 充足理由原则

B. 不变性原则

C. 协变原则

D. 折扣原则

【答案】B

【解析】不变性原则指当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而该原因又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

10.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以经历以下阶段( )。

A. 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

B. 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

C. 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

D. 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

【答案】C

【解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 ,这类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①惊吓期;②恢复期;③康复期。

二、名词解释

11.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