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父母训斥自己孩子的行为是( )。
A.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B.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D. 不是侵犯行为
【答案】A
【解析】亲社会侵犯指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例如,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适当的惩罚等。这些作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是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所以是亲社会的,称之为亲社会侵犯行为。
2. 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 美国心理学家F.H. 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 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D
【解析】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独孤(
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 人际互动在结构上强调( )。
A. 自我互动
B. 角色互动
C. 社会互动
D. 行为互动
【答案】B
【解析】人际互动是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
)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
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4. 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
A. 证实偏差
B. 自我中心偏差
C. 基本归因偏差
D. 自我服务偏差
【答案】B
【解析】证实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有时人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这种偏差,而有时虽不公开表露,心里却认为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更重要。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常常有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开脱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包含自我中心偏差,是个体对自我知觉的一种偏差。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5. ( )是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A. 亲社会行为
B. 助人行为
C. 社会回报行为
D. 利他行为
【答案】D
【解析】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行为,两者的区别是利他行为是不期望回报的,而助人行为期望回报。
6. 小明平时温文尔雅,但有一天大家都在乱“起哄”时,他也表现出粗鲁无礼,这是一种( )。
A. 从众现象
B. 服从现象
C. 去个性化现象
D. 社会助长现象
【答案】C
【解析】去个性化指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
7. 罗特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 )的理论观点。
A. 需要倾向
B. 归因倾向
C. 控制倾向
D. 思维倾向
【答案】B
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8. 对于态度转变的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
A.P-O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 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C.P-O 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D.P-O 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答案】ABC
【解析】在模型中,之间的关系最重要。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9. 人脑中己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
A. 角色
B. 印象
C. 自我概念
D. 图式
【答案】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10.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
A. 印象管理
B. 印象形成
C. 初次印象
D. 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归类,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