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
A. 强度
B. 外显度
C. 方向
D. 深度
【答案】D
【解析】深度是指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A 项,强度是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B 项,外显度是指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C 项,方向是指态度的指向。
2. 现代社会人们婚姻动机的顺序是( )。
A. 经济→繁衍→爱情
B. 繁衍→经济→爱情
C. 爱情→经济→繁衍
D. 爱情→繁衍→经济
【答案】D
【解析】婚姻动机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学者们认为,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3.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 )。
A. 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B. 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C.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D. 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答案】D
【解析】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觉知不仅包括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觉知,也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觉知。
4. 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 被动的
B. 主动的
C. 积极的
D. 有效的
【答案】A
【解析】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它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5. 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的受益( )。
A. 高成绩者最多
B. 低成绩者最多
C. 中成绩者最多
D. 一样多
【答案】D
6.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 )。
A. 减少
B. 保持稳定
C. 增加
D. 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7.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不确定
【答案】A
【解析】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此,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8. 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被称为( )。
A. 个人距离
B. 公众距离
C. 亲密距离
D. 社交距离
【答案】A
【解析】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①公众距离。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②社交距离。是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许多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③个人距离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接受大量的体语信息。④亲密距离是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感觉刺激。
9. 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答案】D
【解析】A 项,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具有的地位、身份与角色之间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所感到的冲突。B 项,角色不清是指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的现象。C 项,角色中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10.人际关系的原则有( )。
A. 功利原则
B. 距离原则
C. 交互原则
D. 沟通原则
【答案】AC
【解析】人际关系的原则有四个,即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和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二、名词解释
11.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