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706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律规范
【答案】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是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享有某种积极行为的权利的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是规定主体必须做出某种积极行为的法律规范。根据这类规范,主体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禁止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不许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根据这类规范,主体必须禁止某种行为。
2. 相对贫困
【答案】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低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应该不仅包括绝对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还包括生活水平没有达到根据社会一般生活水平或平均生活水平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和个人,即相对贫困的家庭和个人。所以,最低生活保障本身的再分配效应会日益增强,除了解救贫困之外,也将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3. 商业保险
【答案】商业保险是指根据风险的可保性要求,以概率论和大数法则作为基本原理,将大量同质的风险进行集中,收取保险费建命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损失时,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对其进行经济给付或补偿。商业保险是基于经济利益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属于私人经济范畴。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则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只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交易活动,是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等价交换的结果,它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4. 普遍性原则
【答案】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普遍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而被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认可,并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5. 属地管理
【答案】属地管理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由各地区组织实施并由各地区的社会
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当地的社会保障事务。
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它在运行中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系统,并需要通过在区域内设置相应的实施机构来完成项目实施任务,主要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或互济互助。因此社会保障管理奉行属地管理原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
6. 宪法
【答案】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社会保障法、法规和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依据。宪法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性、原则性、概括性、适应性、无具体惩罚性、相对稳定性、广泛性、历史性、灵活性、纲领性等特点。
7. 社会优抚制度
【答案】社会优抚是制度指国家和社会对特定优抚对象一一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社会优抚制度按其特点来说,既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又有社会福利的性质,还包含社会救济的成分,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的社会保障。
8. 社会救助
【答案】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其内涵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则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
二、简答题
9. 如何看待经济学与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的影响?
【答案】现代社会保障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制度安排方面受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方面是日益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动用的经济资源构成了经济领域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越来越合理的经济政策; 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保障的发展亦对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等的影响日益重大。
(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①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②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在于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
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③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三个理论贡献,是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
(2)为何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产生重大影响
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经济学者对社会保障给予了空前的重视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己在客观上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所致。当社会保障实践活动规模很小的时候,它只不过是政论家、神学家与慈善家关注的问题; 而当社会保障变成一种国家制度安排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时,经济学界的关注就日益显得至关重要了。
(3)客观评价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在充分肯定经济学是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及政策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石,以及经济学所揭示的普遍原理与方法对社会保障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经济学无法完全包容社会保障理论,因为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并不相同,从而绝对不是社会保障的全部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在强调重视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用经济学替代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也不能简单地被视为经济学的分支。否则,就会忽略社会的、政治的乃至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影响,进而将经济效率问题绝对化,这绝非是社会保障理性而合理的选择。
10.应如何理解军人社会保障的职能与作用?
【答案】军人社会保障的职能与作用主要包括:
(1)补偿与恢复作用
军人社会保障的补偿作用是指军人社会保障为遭遇风险的军人收入损失提供适当的物质补偿。为了使军事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进行,就必须保障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保障军人的生活来源不中断。军人社会保障的恢复作用是恢复遭遇风险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秩序,使军人及其家庭得以生息繁衍。军人社会保障对于保护军人的身心健康,维护其家庭经济生活的稳定,恢复军人的劳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激励与促进作用
①激励作用
军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意外事故的损害,军人社会保障不仅可以及时补偿军人在收入方面的损失,安定军人及其家庭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军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军人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增强军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军人的事业心,激励军人安心服役,从而促进军队的全面建设。
②促进作用
军人社会保障对军人建设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对军人的激励作用而发挥出来的。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