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706社会保障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病
【答案】职业病作为工伤的一个类别,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解除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它同劳动者从事的特定职业密切相关,与劳动卫生相对应,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慢性伤害。
2.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答案】所谓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有:县级统筹、市级统筹以及省级统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截至2008年底,全国只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2009年7月,全国已经建立或开始建立省级统筹制度的省份只达到22个。直到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才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由于低级别的统筹层次虽然管理起来较为容易,但却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不利于改善参差小齐的养老保险待遇,也有违社会保险的公平公正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正向全国统筹发展。
3. 社会保险
【答案】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力和义务的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着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4. 现收现付
【答案】现收现付又称统筹分摊方式,这种方式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先作出近年内需支付的保险费用的测算,然后以支定收,将这笔费用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各个单位。这种方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现实收支为基础,对被保险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因此,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之后,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境。
5. 社会保障基金
【答案】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
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保障制度实践中,一方面,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企业或集体、个人的原始收入,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企业或单位和个人缴费等方式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另一方面,根据一定的法定条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障对象提供现金援助和福利服务,其功能在于解除受保障对象的后顾之忧,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并不断增进国民的福利。
6. 老年人福利
【答案】老年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年人生活、维护老年人健康、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它作为养老保险的延续和提高,在解决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
7. 军人退役安置(military veteran aftercare)
【答案】军人退役安置是指国家和社会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的经济和服务保障。经济保障包括发给退役者安置费、各种临时性生活津贴和生产性贷款; 服务性保障包括就业安置、就学安置、落户安置、职业培训、技术培训等。军人退役安置制度是国家因应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单独为军人提供的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的生活安全。我国军人退役安置体系主要包括退役士兵安置、退役军官安置及军人转业培训等内容。
8. 无过失赔偿
【答案】无过失赔偿原则又称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原则,它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无论企业或雇主是否有错,只要不是劳动者本人故意所为,均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无过失赔偿原则时工伤保险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擅变?
【答案】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2)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目标逐渐融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单纯追求社会安全或稳定社会的目标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人道主义日益成为支撑这一制度的伦理基础,对社会弱者的关注与援助日益成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的重点与核心,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再是出于单纯的政治目标,而是被赋予了人道主义的内核:另一方面,公平与正义日益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社会保障则成了追求这一发展目标的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因而使社会保障肩负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
(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个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0.比较基本社会保障与补充社会保障的差异。
【答案】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补充社会保障措施两大类。前者由国家立法统一规范并由政府主导,一般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部分; 后者则通常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民间及市场来解决,一般包括企业年金、慈善事业、互助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与补充社会保障的差异表现在:
(1)性质不同
①基本社会保障是属于社会政策范畴,是政府主导并由公共机构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公共事物; ②补充保障则是由企业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范畴或者道德范畴。
(2)目的不同
①基本社会保障往往以稳定社会为政治动机; ②补充社会保障如企业年金最终目标是确保举办者利润的最大化,如慈善事业则是出于“博爱”和“仁爱”之心,目的是社会和谐。
(3)组织基础不同
①基本社会保障是以官营或公营机构为组织基础; ②补充社会保障则是以民办或私营机构为组织基础。
(4)资金的筹集渠道不同
①基本社会保障以财政拨款或强制性筹款为经济基础; ②补充社会保障则来自于企业和员工个人资源缴费或者社会捐献。
(5)调节机制不同
①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法律制度为实施基础,它与道德并无直接关系,只是法制规范的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强制性利益调节机制,主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法律明确规范的;
②补充社会保障制度则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有的需要遵循市场机制的调配,入企业年金,有的则需要接受道德机制的约束,如慈善事业。
11.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包含了哪些基本要素?
【答案】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包含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1)责任主体: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性、公平性、福利性决定了其实施主体必须是国家,而不能是由市场调节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单位。
(2)根本目的。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