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大学哲学系0102中国哲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2.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柯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3. 《白虎通》

【答案】《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是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经典著作,由班固等人依据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上经学辩论的结果编纂而成,共四卷。该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与俄纬之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了自然、社会、伦理、人生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 其所列门目,基本规定了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以及伦理原则等,实际这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根据的国家法规。《白虎通义》把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和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种种自然现象相比附,以神化封建秩序与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宣扬“三纲”、“五常”、“六纪”。它还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迷信融为一体,企图统一经学,建立神学经学。

4.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

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5.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6.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8.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二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二、简答题

9. 简述董仲舒的五行学说。

【答案】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1)“五行”的出处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

(2)五元——金、木、水、火、土

①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

董仲舒把五行抽象成五种物质属性,指出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元”构成了客观世界,这五种“元”不断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变化。这五种“元”的相互对立、依存、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董仲舒所定的五行顺序与《洪范》所定的不同。他定的顺序是:木为第一,火为第二,土为第三,金为第四,水为第五。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称为“比相生”。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称为“间相胜”

②用阴阳运行解释四季变换

同阴阳家一样,董仲舒也以木、火、金、水各主管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主管春季与东方,火主管夏季与南方,金主管秋季与西方,水主管冬季与北方。土主管中央并扶持木、火、金、水的运行,他用阴阳运行来解释四时变换。

(3)三纲五常

董仲舒进一步把阳尊阴卑的理论应用于社会,推导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董仲舒赋予五行以道德含义,指出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五常和五行是相互结合的,即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与南方的火合,智与北方的水合,信与中央的土合。董仲舒天人合一哲学的内容与结论也在于此。

10.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和范畴有哪些?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1)主要问题

①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其中还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如理气问题还可以衍生出理气先后、理气强弱、理气同异、理气动静等问题。

②理学道德实践中的诸多修养功夫,如存心养气、戒慎恐惧、必有事焉、勿忘勿助等问题。 ③虚与气、太极阴阳、神化、一两、形上与形下、体与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诚、仁、乐、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问题。

(2)主要范畴

①理学所讨论的问题是通过概念范畴来表达的,因此构成上述主要问题的概念范畴就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比如理气问题是通过对“理”与“气”的讨论来表达的。

②同一思想家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因此理学的一些概念都包含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而又比较容易棍淆的概念是理、气、心、性。对于具体讨论的概念,需在上下文中具体理解其意义。

11.简述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坐忘论》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炼养的道书,由司马承祯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