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复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丹

【答案】内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具体的修行原理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之时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这一认识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2. 《明儒学案》

【答案】《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3.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4.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5.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6. 法后王

【答案】法后王是学术界对荀子的历史思想的概括,指周文、武,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实际上并非如此。荀子曾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冯友兰认为,荀子所说的“先王”和“后王”称呼不同,但皆指周文、武。由于他们距离战国时代有七八百年之久,所以有时用“先王”来称呼他们; 又由于他们是三代之王中的最后之王,所以有时称之为“后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时,意思是说孟子仅仅了解先土的枝叶皮毛而不知道先王的根本精神。荀子和孟子的对立,根本小在于“法后王”或“法先王”这两个名词上。

7. “天人交相胜”

【答案】“天人交相胜”是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的著名观点,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规律,作用也不相同,有时天胜人,有时人胜天。具体来讲,天的规律是强者征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当社会安定时,是非分明,此时人的准则发生效力,人理胜过天理; 如果社会混乱,是非不明,赏罚不分,道德法律都失去效力,那么此时天理胜于人理,强者征服弱者。“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初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和区别,为古代天人关系学说做出了理论贡献。

8. 达、类、私

【答案】达、类、私是指后期墨家从概念外延上将“名”分为的三种类型。

①“达”是指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或类的概念比如“物”的概念包含所有的事物:

②“类”是指一般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例如“马”的概念就包括了一切的马;

③“私”是专指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如“臧”这个名词特指了某一个人。这种不同等级的类的概念,是有类属关系的。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对其后荀子的逻辑思想有很大影响。

二、简答题

9. 简述龚自珍的“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答案】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研究了社会治乱和王朝兴退的原因,提出了“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1)“平均”论

龚自珍认为“贫富不均”是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根源,故而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宣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是平均财富,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在于“王心”在于皇帝有个“公平”的“心。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寄希望于封建皇帝的“善心”。

(2)“改革”主张

龚自珍预感清王朝的统治会面临严重危机,便指出,摆在清王朝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更法”。他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防止激进革命爆发。龚自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之人。

10.试比较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异同。

【答案】(1)荀子认为王与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与霸都可以强国,但是比较而言,“粹而王,驳而霸”(《王霸》),与霸道相比,王道可谓是更为理想的政治主张。荀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不是种类上的不同,而是程度上的不同。

(2)孟子认为王与霸是种类上的不同

孟子则认为王、霸的不同是种类上的不同,是相互对立的。孟子非常轻视齐桓公,他认为:“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苟子则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仲尼》),基本上肯定齐桓、管仲建立的霸业,只是认为齐桓、管仲的霸业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为“王”。

总而言之,孟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只是种类上的不同,荀子则认为是程度上的不同,这就是他们的王霸观区别。

11.略述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答案】在我国先秦逻辑史中,对名实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的当属后期墨家。

(1)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墨子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只知道名称,不能算有知识,认出名所指的实来才算有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例如,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所以他不能正确地选取黑或白的东西。

(2)取实予名

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指出名与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经上》说:“举,拟实也。”即“举”是指摹拟客观对象。即“实”是客观对象,是第一性的; 名词、概念是用来表达客观对象的,是第二性的。后期墨家还认为名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就对公孙龙提出事物属性或概念可以独立“自藏”的观点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