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9003中国哲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2.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3.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答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在张载批评道教有生于无、佛教空生万法的思想是“体用绝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用来界定儒家关于体用的说法。他在《程氏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个思想本来是用来表示卦象所表达的义理和纷繁复杂的卦象之间的关系。认为理和象是不可分的,理是象之理,象是理之象。二者是显微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提法应用到理事关系上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义。理可以看做事物的本质,是至微的; 事可以看做感性的现象,是很显著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则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4. 寻孔颜乐处
【答案】“寻孔颜乐处”是“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的简称,它是周敦颐的一种人生理想,即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更明确地说,就是要“志伊尹之说志,学颜子之所学”。对于颜子的境界,周敦颐指出:颜子所追求的东西与人人共同追求的富贵相比,富贵为小,此为大,颜子见其大而忘其小,达到了超出富贵贫贱的境界,
所以内心能够获得一种充实稳定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人生利害而获得的高级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颜子的快乐是与道合一以后所自然产生的快乐,这种境界是一种超道德境界。
5.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6.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哲学上糅合佛、儒,杂以西方进化论、人性论。以气说明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的进化,认为变化是天之常道倡导托古改制,创立“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坚持由“小康”而进“大同”的渐变,反对飞跃革命,主张天赋人权,反对等级观念。
7.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8.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 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二、简答题
9. 请简要介绍何晏等编的《论语集解》一书。
【答案】《论语集解》是现今保存最早且最为完整的一部《论语》集解体著作。
(1)《论语集解》是为了改造旧学、缔创新学。
《论语集解》所集录,为汉代研治《论语》之大成,记录了四家汉人注释和魏人三家注释。实际上,《论语集解》的作者有五人,但由于何晏总领其事,故一般称为何晏注。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是改造旧学、缔创新学。作为集解体制,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汇集众家;
②择善而从。
就《论语集解》所集汉儒之注而言,孔安国、马融之注为古文系统《论语》,而包氏、周氏所注为今文系统《论语》,郑玄的注则综合古今为一体。因此可以说,《论语集解》开创了把汉魏古注揉成一书,把《鲁》、《齐》、《古》的著作熔合为一家的先声。
(2)《论语集解》是在有意转换汉学,开启玄学。
《论语集解》集中了汉魏七家注释,大体上都是汉儒的主旨。由此可见,《论语集解》一书的主体性质为儒学。但是何晏等人并不是简单地对各家注释剪贴,而是精心地加以剪裁,甚至改易。有时甚至会舍弃他人之注而自己立意,并且常常掺夹玄言于微妙之处。
10.什么是“四几”?
【答案】“四几”即“气形光声”方以智坚持气一元论的观点,他用“四几”的概念来说明四种基本的物理现象。他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未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他又说:“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而未凝未形之气尚多,故概举气形光声为四几焉。”也就是说,形是由气凝结而成的,光和声都是由气发出的,总之都是气。总的说来,存在四种不同的状态,合而言之,都是气。
11.简述王弼“大衍义”的内容。
【答案】王弼的“大衍义”说是玄学赖以产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本末体用观念
王弼重新解释了《周易·系辞》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这个本末体用观念是王弼从《易传》筮法中提炼出来的。与“四十有九”相对应,“不用之一”不是指数量之一,而是指老子所理解的道,同时也就是王弼所理解的“太极”这代表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世界,是“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的宗主。王弼将“四十有九”和“不用之一”总结为“有”和“无”的关系,指出“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山之宗”这就是山有显无、即用见体的含义。
(2)“无”是世界的本原
王弼将笨法之中具体的“一”视为天地万物,即他所说的“有”。但他强调“有”是个别存在的东两,“无”才是世界本原的东西。在四十九数之上的“一”才是个别事物由来且赖以存在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