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兼爱
【答案】兼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①他提倡兼爱互助,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念,认为这样会导致“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种种恶果。
②他提倡“兼”而反对“别”且把兼爱作为仁义的主要内容。
③他把兴利除害与兼爱相联系,反复阐述“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主张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若爱其身”“为彼犹为己也”。
④他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就能将社会矛盾消除。事实上墨子的兼爱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2.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3. 性日生日成
【答案】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4.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
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5.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6.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7.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8.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二、简答题
9. 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
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日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祛码。“法”是指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干之用,实行严刑苛法是臣民小犯法的保证。“术”是指专门研究君臣关系的理论。韩非的“势”、“法”、“术”相互补充,都为君主实现绝对的个人专制而服务。
(2)评价
韩非的政治哲学确立起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为战国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10.叶适对时势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叶适注重历史,认为谈道理必须与具体历史相结合,但叶适也反对知古不知今,很注重历史中的“时”与“势”。
(1)时势是历史演化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叶适认为,时势所决定的东西,个人并不能改变,而只能去了解这种时势的规律,因势见理,方可实现天下之治,古代封建、井田制度的兴废与朝代的更迭均是时势使然。
(2)国家的治理应顺应时势。
叶适认为,国家的治乱并不能通过“空谈心性”来实现。一个明君,要掌握这种时势的规律和变化,因势利导,从而实现国家的兴盛。即不是要认定人只能被动服从时势,无所作为,而是强调顺应时势,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让天下皆可为我所用。
11.简述僧肇的《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
【答案】僧肇编著《物不迁论》的目的是论述佛教提出的因果不灭与修行能够成佛的思想观念。他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本身就不变迁、变迁的只是世俗昧者所造成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