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1政治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实际说明国际体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表现与作用。

【答案】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诀策模式起规范作用的国际体制。国际体制是指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在当代的国际体制中,联合国体制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体制。世界上的国家几乎都参与其中。《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共同期望。最初,联合国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和平与安全,后来,随着涉及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的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入到其中,联合国几乎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大体系。这个体系把政治体制、军事体制、经济体制、社会发展体制和环境体制等都囊括了进来,形成了一个集大全的体制。

除联合国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体制。这些组织涉及政治、安全、经济以及生态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欧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盟等属于地区性政治组织; 欧安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属于地区安全合作组织; 北约属于军事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属于经济合作组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则属于全球生态领域的国际合作组织。

(1)《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主权原则,对世界各国就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干涉主权的行为,在当今仍然备受谴责。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南斯拉夫内部事务,最初采取狂轰滥炸行为时把联合国抛在一边,最后又不得不回过头来利用联合国,这就反映了国际体制的作用:一方面,国际体制确实不具有国内法那样的强制作用;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包括像北约那样的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也小得不考虑这种制度的制约作用和合法性影响。再比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自生效以来,尽管有几个国家对它提出了公然的挑战,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公然发展了核武器,但这个条约毕竟还是起作用的,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走核武器国家的道路。在今天,任何国家想要实行核武装,都不得不考虑由此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可能发生的经济制裁,而更重要的则是会改变与许多国家关系的性质。2003年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引发的国际危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现实例子。

(2)在今天,任何两个国家间的关系,实际上都会受到众多国际制度的影响与制约。以中美关系为例,两国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就是最基本的体制因素。中国自小必说,美国的行为事实上也会受到这种体制的制约。尽管美国政府在国内政治的影响下,常常会有“犯规”行为,但它不能出大格,否则就会导致中美关系发生危机,而这种后果是不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所以,美国在处理对华政策时,总要考虑在不破坏这种体制脚倩况下做文章,包括实行“一个中国”的模糊原则:一方面反对台湾独立,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当然,在中

美之间,除了《中美联合公报》这种政治方面的制约因素之外,还存在复杂的经济互动关系,以及在解决反恐、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所以,尽管中美之间的实力竞争会不断导致冲突,但这种实力竞争仍会受到两国间各种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 简析国际关系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囚。

【答案】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与表现形式。国际格局是由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两个要素构成。

(1)在国际格局的转换机制中,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是国际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囚。 国际格局是一种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对比的客观态势,国际战略力量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格局的结构发生变化。而这种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的出现引起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转换。各国政治实力对比的变化乃是国际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囚。

(2)大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变化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囚。

人国对外战略调整经常导致大国战略关系发生变化。而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可以改变国际实力结构状态,直接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3. 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为什么难以有成效?

【答案】对别国实行经济制裁之所以难有成效,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条:(1)经济关系不同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互利。

制裁,就是中比交换,而中止交换的结果,是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就这一点而言,制裁者至少在经济上不可能有利可图。当然,实施经济制裁的国家通常所谋求的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政治利益。

(2)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受制裁的国家通常有广泛的选择余地。

它们在失掉一些经济关系之后,完全可以找到其他的合作伙伴。所以,制裁者在主动放弃自己的市场的情况下,充其量只能给受制裁者造成暂时的困难,当然,这是就单一国家所实施的制裁而言。如果是全世界国家的共同制裁,诸如像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那种制裁,情祝就是另一回事了。这种集体性制裁,确实可以给受制裁者以极大的经济打击。但它的政治效果也是有疑问的。对于业己形成的全球性的经济网络,任何力量都无法做到把一个国家从网络中完全隔开。

4. 简要回答跨国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跨国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之间的联系

①跨国性为主体是在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补充和延伸。

②跨国行为主体和国家行为主体一样,具备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四大要素,即行为能力、职

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权凸

(2)两者之间的区别

①由于跨国行为主体没有固定的领土和居民,跨国行为主体的成员与某一国家的公民的身份有着明显的区别。

跨国行为主体的所在地和活动范围均为某一主权国家的领土,只有在主权国家同意的前提下才能以某种协议方式获得有限的使用权,这种有限使用的空间与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土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②跨国行为主体小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暴力工具,一般不能像主权国家那样运用包括暴力在内的强制力解决国际问题。

由于跨国行为主体一般不拥有具有广泛权力的政府机构和保障其决策得以执行的物质手段,因而不能像主权国家那样可以通过政权机关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甚至小惜采取极端措施来实现自己的对外战略目标。

③跨国行为主体的成员来自以上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它们一般不受特定国家的控制和支配,小代表特定国家的利益,从而具有超国家性和超阶级性的特点,具有超国家的共同利益。

跨国行为主体中的自然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作为成员国的代表,他们代表和反映了本国的利益,作为跨国组织的雇员,他们又应当体现跨国行为主体或跨国组织的整体利益。

5. 谈一谈,造成难民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生存环境剧烈变化

难民潮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所致。

①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政权的更迭,社会分裂、民族冲突所导致的动乱和战争,政治和宗教迫害等;

②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这种变更会间接地导致政治和社会冲突,最终使人流离失所。

(2)民族种族矛盾

分析当代难民潮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种族或民族因素居最突出的地位。几乎每一起难民潮,都有民族因素的影响。

(3)经济发展不平衡

除了民族冲突的原因之外,在当代,造成难民问题的突出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的两极分化在继续,处于绝对贫困之中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这种绝对贫困化是有可能造成难民问题的。

(4)生态原因

自然环境的恶化会使数百万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家园,这无疑会导致各种冲突。造成生态恶化的原因,有时是天灾,有时则是人祸。有时一种社会力量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具有“迫害”性质,即是一种故意且带有敌意的行为。

总之,造成当代难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种原因比较突出,有时是几种原因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