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现代化
【答案】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2.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3. 西蒙(Simon )的有限理性说
【答案】有限理性是指:人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的主要倡导者西蒙(Simon )提出的。西蒙认为:人类在经济的舞台上,面对了众多选择和决定,但是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许多人想要依理性来行事,但却只具备有限的理性。因此他们努力消化庞大的信息,而且因为没有能力深入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解决方案。西蒙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
二、简答题
4. 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答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以激励理论为核心内容,以领导行为理论为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之所以以人性为出发点,是因为
(1)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的。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
(2)不同的人性假设指导下,管理者对待被管埋者呈现不同的态度:
①具有工具人假设的管理者就把被管理者当成牛马一样来对待。
②泰勒的科学管理实质上就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③行为科学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
④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被管理者有主动追求工作的欲望并可以自我调节。
⑤复杂人假设综合了上述各家之言,强调了人的差异以及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⑥决策人假设认为人总是通过选择达到自由的目的。
5. 请描述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特点。
【答案】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特点:
(1)“两个比例”
“两个比例”指的是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以及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①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局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②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体都在1/6左右,因此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与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有关。按照我国当前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看,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3.22%较为合理。但这种算法又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首先,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要较低的原因是国家财政不统一,而不是政府收支少。
其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不仅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而且还包括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等。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并不是政府教育支出。因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夸大了公共教育支出的数量。
由此可见,参照国际经验,把我国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确定为4%比较合理。同样,把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1/6也比较合理。
(2)“三个增长”
为了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在2000年达到GDP 的4%,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实际上,“三个增长”的规定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其主要原因有:财政不统一; 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 在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之间地方政府更偏好生产性支出; 目标实现的技术路径不清晰等。实现公共教育支出的既定目标需要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3)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还有各级各类教育中教育经费支出项目之间的结构。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三级教育是指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
我国教育支出的实际状况是:不但教育总量长期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而且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也不是很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所占比重偏高。
(4)教育支出的项目结构
国际上通用的公共教育支出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大类。经常性支出是指本年度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所经常需要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教育中的资本性支出包括用于校舍、体育场、图书馆以及大型设备购买的支出。我国从2002年开始,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核定方式改为“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
6. 管理理论对领导问题的研究有哪几种角度?
【答案】在现代领导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分别以特质研究、行为研究和领导情境研究为中心的二个不同阶段。
(1)特质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对领导行为的研究集中于领导者的特质上,这种研究的出发点是把领导者看作先天具有领导素质的人才,而被领导者不具备这些素质,因此人群可以分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类,领导者是组织的中坚和“救星”。这类研究偏重于研究领导者所具有的素质,目的在于为挑选领导人才提供参考标准。
(2)领导行为研究
鉴于特质论的不足,管理专家把目光转向对有效领导的行为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最有成果和为人们公认的,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这两所学校的研究工作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构成领导行为结构的主要维度是两个方面:员工导向和工作导向。前者是指领导者重视人际关系、信任和尊重下属的程度,后者是指他们强调工作目标和技术、忽视下属作用和正当要求的表现程度。
(3)领导情景理论
西方管理学界在领导情景理论这一领域较有影响的是菲德勒模型、何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这些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不存在惟一有效的领导模式,领导活动的取向和方法,要根据领导者的管理风格、群体规范、环境的威胁和压力、任务特征、被管理者的特点等要素综合考虑。成功的领导者,是善于在不同环境中改变领导方式的管理者。
(4)针对教育组织具体情境的有效的领导理论
①转化式领导理论
转化式领导是美国学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其1978年出版的《领导》一书中正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