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714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生活》周刊

【答案】《生活》周刊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的刊物,创刊之初以宣传职业教育为宗旨。1926年,邹韬奋接任主编,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九·一八”事变之前,该刊以力求政治清明与事业振兴为目标;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迅速走出改良主义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转而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抗日军队捐款的活动。此外该刊还发表文章系统介绍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刊十分重视读者意见,开辟“读者信箱”专栏,征求读者意见,积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 该刊的“小言论”专栏也很受读者欢迎。在新闻业务上,《生活》重视选材的趣味性和价值性,主张文风要明显畅快,深得读者好评。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销数增至15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2. 萧楚女

【答案】萧楚女是《中国青年》的始创者之一和主要撰稿人,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五四”前夕,任汉口《大汉报》副刊编辑。1922年后,担任了3年《新蜀报》主笔。曾主编河南的《中州评论》,并积极为《向导》撰稿。1923年到上海编辑《中国青年》。国共合作后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务长,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在广州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为《中国青年》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宣传革命理论,谈青年的思想、学习、修养,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他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做出过卓越贡献。他的文章笔锋犀利,分析精辟,论述深刻,布局和笔法不拘一格,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被青年称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3. 《大众生活》

【答案】《大众生活》,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邹韬奋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邹韬奋、金仲华、章乃器、杜重远、陶行知、沈雁冰等。《大众生活》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办刊宗旨,主张团结抗日、民主自由。该刊设有“星期论坛’,、“时事论文’夕、“国内外通讯’,、“社会漫画”、“随笔小品’,、“大众信箱”等栏目。“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对日妥协,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该刊最高发行数达20万份,是当时国内销量最大的刊物。1936年2月出至第16期后,被国民党政府封禁。1941

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由邹韬奋、金仲华、沈雁冰、沈志远、夏衍、胡绳、千家驹等组成编委会,邹韬奋任主编,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4. “拒检运动”

【答案】“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不久,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这一行动得到重庆各界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声明所属33家杂志社一致拒检。“拒检”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拒检,,运动的冲击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5. 《民报》

【答案】《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从、纪事、译丛等栏目。其报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其宣传内容主要有: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大量报道和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1906年,开始与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使其悄然停刊,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1908年10月,该报因日本政府的刁难被迫休刊。1909年9月,短暂复刊。1910年2月终刊。

6. 徐彬彬

【答案】徐彬彬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他在政治上认同改良,与立宪派、共和党关系密切。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徐彬彬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另外,他对京剧颇有研究,所撰剧评多有创见。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在《凌霄随笔》、《凌霄汉阁笔记》等栏目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7. 《澳门新闻纸》

【答案】所谓《澳门新闻纸》,只是外报的译文汇编,属参考资料性质,不是正式出版物,更不是定期刊物。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查禁鸦片时,注重收集“夷情”资料,聘请数名译员,专译外文报纸。为便于阅读与保存,将译稿装订成册,题名《澳门新闻纸》,稿件主要译自两家英文报纸:《广东纪录报》和《广州周报》,也有少数是译自其他报刊,如英文《中国丛报》。译稿的主要内容是禁烟、抗英斗争的新闻与评论,还有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情况和科学技

术知识的。

8. 知识沟

[分析]基本传播理论知识点的考察。主要答题要点包括:时间、任务、理论基本内容、影响等。题目难度较为简单,注意回答全面。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9. “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10.《中国女报》

【答案】《中国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女士创办的革命刊物。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主编是秋瑾。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号召妇女既作女权运动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十。该报仅出版了两期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1.“红色中华通讯社”

【答案】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 (ChineseSovietRadio ),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12.“白卷事件”

【答案】辽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197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