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一条"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目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来看,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模式:专题研究模式和课堂渗透模式。笔者认为应当尽可能地把宝贵的课堂还给学生,毕竟课堂才是我们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战场,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是教室,即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它可以并且理应充当研究的载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这一直接载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能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它既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从目前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当前中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课堂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现实可行的,也是切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