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9新闻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布尔塞维克》
【答案】《布尔塞维克》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起初是铅印16开本周刊,曾改出半月刊、32开本月刊,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任主任,后又增加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等21人为编委。至1932年7月出版第5卷第1期后停刊。
2. 戈公振
【答案】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1912年在江苏《东台日报》任图画编辑。1915年进入《时报》,在此工作近15年。他在致力于报业改革的同时,从事新闻教育与研究,发起组织上海报学社。1925年,受聘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中国报学史》,并兼任该系系主任。1927年,戈公振将在国民大学的讲稿整理成《中国报学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1927年初,他赴英、法、德、意、瑞士、美、日等国考察新闻事业。1928年底回国,任《申报》总经理助理兼《申报星期圆刊》主编,1931年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处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习马列著作。1932年以记者身份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地区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相,后又随调查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举办的日本侵略中国的特别大会。1933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了不少通讯,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1935年8月,应邹韬奋、胡愈之的邀请,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同年10月22日在上海病逝。
3. 林白水
【答案】林白水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年赴上海,加入中国教育会,参与创办《童子世界》,并为《苏报》撰稿。“苏报案”后,林白水避往日本,旋回沪创办《中国白话报》。1906年,他再度赴日留学,专攻法律和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辛亥革命后回国。1916年恢复办报活动,先后创办了《公言报》、《新社会报》(不久改名《社会日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1926年因为在《社会日报》上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触犯奉系军阀,被诬指为“通敌有据”,惨遭杀害。林白水从1904年起就坚持用白话文写作,他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在当时新闻界有一定影响。
4. 《先驱》
【答案】《先驱》是中共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1921年由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1922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先驱})被确定为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先后担任编辑的有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等。《先驱》的基本内容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批评各种错误思想,报道团的活动和刊载团的文件等。1923年8月15日,《先驱》出版第25期后停刊。
5. 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答案】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1982年由澳门广播电台改组而成,分为中文台和葡文台两部分。1984年5月13日,该公司筹建的电视台正式开播,从而结束了澳门没有电视台的历史。创建之初每周只播40小时,覆盖面仅及本地。由于收视率太低,难以拉到广告,开办之初就亏损一千多万澳元。经过四年多的经营,“澳广视”接收私人股份,转为私营公司,政府拥有50.5%的股份,同时延长播放时间,推出新鲜节目,直播大型活动等。但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
6.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答案】《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任主编。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其中周恩来用笔名“飞飞”撰写的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广大读者称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7. 《大众生活》
【答案】《大众生活》,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邹韬奋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邹韬奋、金仲华、章乃器、杜重远、陶行知、沈雁冰等。《大众生活》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办刊宗旨,主张团结抗日、民主自由。该刊设有“星期论坛’,、“时事论文’夕、“国内外通讯’,、“社会漫画”、“随笔小品’,、“大众信箱”等栏目。“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对日妥协,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该刊最高发行数达20万份,是当时国内销量最大的刊物。1936年2月出至第16期后,被国民党政府封禁。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由邹韬奋、金仲华、沈雁冰、沈志远、夏衍、胡绳、千家驹等组成编委会,邹韬奋任主编,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8. 中国广播公司
【答案】中国广播公司是台湾最大的广播机构,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双重领导。其前身是“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开播,1949年迁台湾后,改组为
“中国广播公司”。该公司总部设在台北,发射基地遍布台湾全省,有9个分台,28个转播台,使用133个频率172部发射机全天24小时播音,总发射功率达3714千瓦。该公司分对海外广播、对大陆广播和对台湾省内广播三个方面。1957年10月,该公司首先一次性推出10个“综合节目”,此后,“综合节目”开始在台湾各广播电台盛行,提高了该公司各广播电台的影响力。
9.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10.“三S"
【答案】“三S ”是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外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瑰nesSmedler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CAnnaLouiseStrong )和汉斯·希伯(BansShippe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于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途经苏联来到中国,开始了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中曾先后6次到中国旅行、采访。汉斯·希伯是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于大革命时期来到中国进行采访,并多次深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于激战中牺牲。
11.《汇报》
【答案】《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阂。《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量报》。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12.《工人周刊》
【答案】《工人周刊》是一份工人报刊,于1921年7月创刊,4开小型报(后改8开)。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年夏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并迁至郑州出版。1926年迁至天津出版,至当年12月约出版150期。因受军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