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答案】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对文化部门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管理方式的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从而发展、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突破体制性障碍,获得进一步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单一结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传媒产业结构。

①我国传媒产业经历了多年的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始终没有从根本卜解决传媒产业单一结构的问题,这己经严重束缚了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传媒业的单一结构突出表现在传媒产权结构单一和传媒产业结构单一两个方面。

a. 单一国有产权结构。

传媒是我国党和政府的,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引导舆论的重任,一直以来属于国家所有。传媒市场改革以后,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实行企业化经营,这些媒体也就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单一国有产权结构的严重缺陷,即传媒产权虚置,产权主体缺位。

b. 单一产业结构。

我国传媒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传媒产业链的各单元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媒介之间缺乏整合,传媒市场上现存的所谓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都是单一媒介集团,还没有形成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媒介集团出现。

②产权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影响传媒发展的产权等间题,建立健全传媒产业体制与所有制结构。通过不同手段对经营性传媒产业和非经营性传媒产业进行多元化改革,促进传媒业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合作,使媒体最终实现外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内部完善的组织结构。

(2)破除传媒产业的投融资政策限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①拓宽投融资渠道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做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我国传媒业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以来,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相继建立。资本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媒集团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来扩大规模、更新设备和引进人才;

b. 由于国家加快传媒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步伐,国家财政对许多传媒经营机构“断奶”,所以传媒业融资渠道较窄,主要依靠集团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循环。

因此,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提高投资融资效率对于传媒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②文化体制改革中对投资渠道的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加速对现行传媒产业的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拓宽传媒产业的融资渠道,除了国有资本外,传媒企业在上市融资、吸收体制外资本方面会有所作为。

a. 推进传媒企业的整体上市。

传媒企业投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证券市场融资。传媒企业在证券市场除了具有融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加快媒体的转制进程,即由事业体制向现代企业体制的转变。

b. 积极吸收体制外资本。

积极吸引体制外资本也是传媒加快投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体制外资本主要指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口前,我国传媒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在报刊领域,但是利用外资的力度和层次还有待于提高。

(3)改变“管办合一”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①我国传媒业管理体制现状

我国传媒产业宏观管理体制中最为典型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就是政企不分,政府对传媒企业行政干预过多,造成我国传媒产业管理中“管办合一”的格局。

②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革和理顺国家文化宏观管理方式,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的职能交叉和“管办不分”的弊病,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由直接办媒体向管理媒体、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这一切都将深刻地改变中国传媒业的生态环境,对传媒业的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带来深远的影响。

③在对传媒业的管理上,把传媒产业分为公益性单位和经营性单位。

a. 公益性传媒,就是“一报二台”,即党委机关报、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是中国传媒业的旗舰,是舆论界的舆论领袖。这些公益性传媒依然延续事业单位体制,政府出资、政府管理,使它们充分发挥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工具性功能,成为党和政府真正的。

b. 针对经营性传媒的管理,要彻底改变“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其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经营性传媒企业与市场经济接轨。

c.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我国的传媒产业分离成公益性传媒单位和经营性传媒单位,通过调整经营性传媒单位的产业结构,明晰产权制度,拓宽传媒产业投融资渠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我国传媒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 试评述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在华外报的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

【答案】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

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19世纪活跃于中国报坛的传教士所办报刊,无疑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工具,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外国人情况十分复杂,其中有许多怀着侵略的野心,也有一些纯粹出于传教目的,还有的想寻找发财的机会。但是有点是共同的,他们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前的大多数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积极地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鸦片战争以后,有些外报对西方殖民者统治下的印度大加赞扬,鼓吹中国应走印度的道路,其殖民主义的立场十分明显。许多在华外报的主办人更是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郭士立就曾为英国侵略军充当向导,在英军侵占舟山时,还直接担任当地的行政长官。马儒翰是当时有关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实际起草者,郭士立则是该条约的中文翻译者。后来的《南京条约》,仅是在这些起草文的基础上增删了一些字眼而己。麦都思曾担任英国侵略军的翻译,是上海工部局董事会董事。裨治文担任过侵华美军司令的翻译,参与签订《望厦条约》的活动。像这样的人物,他们所办的报刊自然是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

同样是外国人办的报纸,英文报纸要比中文报纸的侵略性更强、反华言论更露骨; 葡文报纸与英文报纸也不一样,葡文报纸对中国事务较少关注,一般能保持中立。即使同是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也有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则停滞不前。清政府为了遏制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禁止传教、严格限制通商,致使中外文化交流隔绝,阻碍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其结果只能是使中国越来越落后。当闭关政策被打破时,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恢复,对中国来说并非坏事。

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向中国读者作了通俗化的介绍。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实用科技方面的介绍越来越多。还介绍了一些新的科技发明,如轮船、火车、电灯、电话、电报、照相、千里镜、显微镜等。尽管办报的西方人士刊登这些科技知识有其多种用意,但是,将西方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固有文化。之后,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引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外报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实际上,外报所宣传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大超过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介绍。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