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1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笛卡尔的松果腺
【答案】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 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 ”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心灵在松果腺中产生各种运动,这些运动转而又在神经中,而后在身体上产生运动。这样松果腺的概念就给予心灵以位置,但这与笛卡尔的心灵没有广延的论断相矛盾。
2. 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
【答案】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又称莱布尼茨定律、作置换性原理。其内容是:①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 和Y ,如果它们等同,那么,属于X 的一切性质也属于Y ,反之亦然; ②凡适合于一个对象的仟何一件事,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该原理的相反形式是如果适合于一个东西的一个性质不适合于另一个东西一个性质,则这两个东西是小相同的。与这个原理互相关联的另一个原理被称作“小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理”,有时也被当作莱布尼茨定律的组成部分。
3.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4. 《小逻辑》
【答案】《小逻辑》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主要论述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发展为由知性的反映有关人性在关系中的宏观现实世界,最后发展为由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统一的全体的绝对理念。黑格尔在书中批判旧式形而上学,创立起唯心主义辩证法。
二、简答题
5. 简述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原则。
【答案】(1)含义
同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这一原则设定了认识的内容与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2)提出
恩培多克勒提出“同类相知”说是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他是第一个明确表达这一原则的人。他认为我们是“用气来见神圣的气,用火来看昏暗的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的相通,认识才成为可能。他认为人和外部事物具有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3)思想与无知
恩培多克勒区分了思想和无知,他认为因为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所以,知识和感觉是同一的。
①思想是清晰的感觉,如果组成事物的各类元素顺利通过感官里相应的通道,人们便获得全面的、清晰的感觉,即思想;
②无知是“不同造成的不同”,如果用感官把握不同类的对象,就根本产生不出与感觉相同的认识内容,即无知。
6. 简述柏拉图的洞喻思想。
【答案】柏拉图在《国家篇》对人类的知识状况作出了一个基本构想。
(1)内容
①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群世代居住在这里,并被锁链锁着的囚徒,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力一有一堆火,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当外面的人们举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时,火光就会把这些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他们自然地认为影像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②如果囚徒碰巧获释,第一次看到火光与物体,他就会明白原物比影子比更真实。如果他走出洞穴,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事物,他会先见到阴影,在看到水中的倒影,然后看到阳光中的事物,最后见到太阳自身,并明白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③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但他会与他的囚徒同伴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不同,并激起众怒,甚至被处死,因此,他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2)具体分析
①柏拉图认为洞穴中的世界是可感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智世界。他认为人们与囚徒相像,囚徒代表着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是人类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②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阐发了他关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观点。虽然哲学家的兴趣是追求善,但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哲学家必须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去启蒙和教育人们,因此,他提出了哲学王的主张。
7. 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
【答案】笛卡尔从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总结出四条方法论原则,分别是:
(1)不要把任何事物看成是真的,除非对它已经认识清楚了。
(2)要用逐步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解决问题。
(3)思考时,由简到繁。
(4)要彻底复查一切,做到确实无遗漏。
在四条规则中,作者指出了三种具体的方法:怀疑、分析、演绎和列举推理的方法。笛卡尔尤为主张普遍怀疑,认为一切都值得怀疑,只有怀疑者本身不可怀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公式。这四条规则没有感觉经验的地位,都是理性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8. 贝尔是如何论述理性与信仰、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1)怀疑论与宗教神学
贝尔从怀疑论出发,针对宗教神学的问题和争论展开了批判。他认为神学问题如“恩典抑制自由”、“恶的起源”和“上帝的全能”等教义教条都是没有理性的确定性的,而怀疑论对科学和社会并没有危害,仅对神学有害。
(2)理性与信仰
贝尔的怀疑论并不是要用理性否定信仰。他认为我们不能用信仰来否认理性,但同样也不能用理性来否认信仰,因此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宗教信仰。他说,信仰来自启示之光,理性是自然之光,信仰在理性之外。因而,他批判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神学和一切用理性来证明信仰的哲学理论。他认为宗教信徒只要不把自己的信仰混同于理性,他们的信仰也是无可怀疑的真理。
(3)道德与宗教
贝尔用同样的方式把道德与宗教区别开来。贝尔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也能够使人趋善避恶。对于某些人而言,对荣誉的渴望、死亡的畏惧和官职的期望,其推动力量要大于讨好上帝和害怕触犯天条。因此,他提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能行善,都可以组成一个秩序良好、道德高尚的社会。
9. 简述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
【答案】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包括以下两点:
(1)悬搁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即事物都是同样的,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和不可判别的。所以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悬搁”即中止,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因此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怀疑论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如同当时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而对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罗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皮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