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79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感性
【答案】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 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2.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3.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4. 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
【答案】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是指罗吉尔·培根将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障碍的学说,这四个障碍分别是:①不适当的、靠不住的权威的榜样; ②习俗的长期性; ③来自无知民众的意见; ④用虚夸的智慧来掩饰无知。他认为为了消除愚昧、认识真理,首先必须认清这四个原因是一切暴行和毒害的根源,然后谴责它们,并把它们远远地排斥在科学考察之外。“四障碍说”是对经院学说的尖锐批评。
二、简答题
5. 简述爱尔维修的社会伦理思想。
【答案】爱尔维修的社会伦理思想是一种道德学,主要是闻明人类幸福的含义和获得幸福的手段。
(1)批判“天赋道德”论
爱尔维修以感觉论为理论基础,批判了“天赋道德”论。他认为道德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是后天环境的产物,天赋道德是不存在的。他把感觉分为肉体感觉性和记忆两种:肉体感觉性是指接受外界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各种印象的能力,记忆是指保存这些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印象的能力。
(2)自爱
①道德科学的基础是快乐主义。
他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人。因人是由物质的肉体所组成的,所以,人应当具有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感觉。他认为肉体的感受性是形成各种思想的基础,而快乐和痛苦正是支配人的行动的肉体感受性,因此,道德科学的基础就是快乐主义。
②自爱是人的本性。
人作为生物体,本能的知道苦与乐,天生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力求保全自己的生命,牟取个人的私利。由此他得出结论:趋乐避苦就是自爱,这种自爱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则。他进一步提出自爱是从幼年起就铭刻在人的心里的唯一感情。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
③自爱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他认为自然界服从运动规律,精神世界则服从利益规律,这里的利益是指一切能够使人幸福的东西。道德以人的利益为准绳,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这样,他就建立了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伦理思想。自爱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结成社会的唯一原因。
(3)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①主要原则
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是爱尔维修道德学说的主要原则。他认为,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结合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关键所在,同时是道德的客观标准,只有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行为才是正直的、高尚的。
②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爱尔维修认为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互冲突时,为了公共利益,合法牺牲个人利益是合乎道德的。在这个问题上,他看重公共利益,主张把个人利益的追求引导到公共利益上去。他认为公众是一切个人的集合,他主张根据各种行为对公众是有利的、有害的或者无谓的,把它们分别称为道德的、罪恶的或者可以允许的。他认为,对个人行为价值的评价只能根据公共利益,维护
公共利益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反之是不道德的。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那么,幸福必然是有理性的活动状态。
(2)德性与快乐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那么它只能被认作是悲惨,而不是幸福。他认为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按照完全的德行活动,在一生中而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有充足的外来好处供给的人”,只有神才是不需要任何外来好处,只通过自身本性的完善便能够得到幸福的存在。人类只有借助一些外在好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德性。
(3)利他主义亚里士多德强调财富、名誉和闲暇等外在好处不是幸福的原因,不赞成以外在好处为追求目的。他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善人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献出生命。”他主张抛弃财富、名誉和人们普遍争夺的利益,保持自身的高尚。
(4)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他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也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
7. 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答案】洛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鼻祖,其政治思想为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其政治理论的代表是社会契约论,在他之前,霍布斯早已提出了有关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但霍布斯的理论带有绝对主权的烙印,洛克除去这些烙印,把它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社会契约理论。
(1)洛克对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的批判
①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存自己,人们同意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但是这种社会契约对于被统治者极其苛刻,他们放弃了除了生命权以外的一切权利。洛克不赞同这种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②洛克认为自然状态对人的伤害是偶然的,如果社会契约所建立的政府是专制的,专制政府对人的伤害比之自然状态之下要严重的多。人的理性为何如此愚蠢,舍小害而取大害? 人们订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