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825哲学综合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答案】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 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 笛卡尔的直觉
【答案】笛卡尔的直觉理论是指心灵无需感觉刺激的帮助、无需先行推理或讨论,就能看见或直接领悟真理的天生能力。他认为直觉知识与推理的知识不同,直觉是通过瞬间的洞察对普遍中的特殊事物的认知。同时,直觉也是演绎的起点的认识,在数学、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学中,尤其在有关这些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上,直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一个官能,直觉不可能被检验。
3. 康德的先验统觉
【答案】康德的先验统觉是指一种把概念和直观结合为知识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能力。自我意识的综合能力是先天的,是我们拥有其他自然界知识的必要条件。统觉与直观小同,直观是接受性活动,先验统觉是自发性活动,按照范畴把表象杂多连接在自我意识中,使它们结合为判断。先验统觉具有“我思”的形式。“我思”跟着我的一切表象起作用,综合是其主要功能。先验统觉本身不能被规定,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范围的最高的原理。
4.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二、简答题
5. 简述智者的方法。
【答案】智者常用的方法是论辩术和雄辩术。
(1)论辩术
智者通过不恰当的区分,混淆概念,提出不适当的定义以及制造矛盾的方式进行论辩。论辩术主要通过对话实行,通过一层层的带有暗示或者限制回答力式的提问,智者最终诱使对力一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是明显荒谬的。智者的论辩术带有逻辑推理意味。
(2)雄辩术
智者的雄辩术是滥用修辞的手段。这种方法诉诸大概、可能,通过对人的情感和信念施加作用,而不是通过明确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方。
(3)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的比较
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辩证法是在思索一般概念和个别事例关系; 智者只是在表面上思索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智者即便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也只是表面上的推论。辩证法的任务正是审查这种推论,因为它是与原因相关的悖谬。
6.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7. 简述阿那克萨戈拉的异类相知原则。
【答案】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着重探讨了感觉的产生问题,提出了“异类相知”原则。
(1)含义
异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2)内容
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我们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由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
(3)具体分析
他认为可感性质包含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
他认为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感觉不到的性质是一种缺乏,思想因缺乏而痛苦,促使感觉活动起来,以把握可感性质来减轻思想上的痛苦。由此可见,思想也可以作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没有思想的导向,感觉就不会关注某一对象,感觉内容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思想的作用和参与。
(4)评述
他的“异类相知原则”既强调了思想与感觉的分别,又承认思想的主导和感觉材料之间的一致性,更加接近于现代认识论的观点。
8.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答案】(1)希腊早期哲学家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
①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对事物的原因作了考察,如泰利斯的水、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是对质料因的不同说明;
②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企图在质料因之外寻找动力因,
③柏拉图主张用形式因统摄质料因。
(2)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分别把动力因说成是爱恨和心灵;
①内涵
他的目的因是为了解释事物为什么运动,即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目的来说明它的运动。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
②自然是有目的的活动。
在物理学中,他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
③事物具有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
他并不认为自然能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