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79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2. 斯多亚派的普纽玛
【答案】斯多亚派的普纽玛是斯多亚自然哲学的中心概念,它是指由火与气两种能动的元素构成的精气。斯多亚派也称之为“技艺性的”或“理智的”普纽玛。普纽玛有火与气两个成分,因此,它便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运动使其不断地活动。它是一种结构稀薄精致的物质本体,但也像一种凝聚力或能量般贯穿整个宇宙,说明后者的变化和持续。它作为自然、神和普遍的逻各斯,作用于质料,即土和水的元素,并将它们相结合。普纽玛在宏观宇宙和每个个别物体中都起作用。
3.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4. 启蒙运动
【答案】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卞义和现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坞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安瑟尔谟的“信仰,然后理解”。
【答案】安瑟尔模的“信仰,然后理解”是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1)神学家们的观点
在安瑟尔谟之前,神学家们就针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贝伦伽尔认为辩证法适用于一切事物,而达米安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神学。
(2)安瑟尔谟的观点
安瑟尔谟首先批评了上述两种观点,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然后他又对这两种观点作了调和,提出“信仰,然后理解”,认为应当把辩证法应用到当时的神学家认为理性小能理解的神秘领域,虽然辩证法可能得出与信仰小一致的结论,但这个时候就要“信仰,然后理解”。
总之,安瑟尔谟的主张既承认了“辩证法可以运用于神学”的主张,又维护了“哲学是神学的裨女”的观点。
6. 如何理解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
【答案】“存在即被感知”源自英国(爱尔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
(1)基本含义
“存在即被感知”是指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他强调人的感觉经验,认为一个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存在着,而是因为你感觉到了它。这种观点把人的感觉放在客观事物之上,认为感觉第一,万物来自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评价
贝克莱的哲学理论属于经验主义哲学。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的人的一种机能,物理对象只不过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把它们联合在我们心中,经验世界就是感觉的总和。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7. 简要叙述罗吉尔·培根是如何论述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
【答案】罗吉尔·培根是提出“实验科学”这一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没有经验就没有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须被经验所证实。在他看来实验科学有以下三方面的优越性:
(1)能够充分证明科学的结论。
罗吉尔·培根认为虽然推理可以排除那些自相矛盾的科学结论,但是只有实验科学才是确定科学的必要条件。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2)可以辅助其他科学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罗吉尔·培根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3)具有很强的自身实用性。
从事实验科学的研究本身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以此来实现人们的世俗目的。
8. 简述柏拉图的数学型相论。
【答案】数学型相论是柏拉图不成文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来源于亚里十多德的相关言说。
(1)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观点
①数学位于感性事物和“型相”这二者之间,数学与感性事物的区别在于它们是永恒不变的,与“型相”的区别在于它们同一类的数目众多,而每个“型相”是单一的;
②“型相”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构成“型相”的事物就是一切存在的东西的元素;
③数目有两类要素:一和“不定之二”,即大和小。一是形式因,“不定之二”是质料因,一和“不定之二”的结合可以产生所有的数字。
(2)现代学者的相关观点
现代学者认为,“不定之二”是柏拉图的无理数的名称。柏拉图为了解释无理数的存在,提出数目由不可分割的单元和无限可分的单元构成。不可分割的单元是来自一的重复相加的自然数以及自然数构成的分数,无限可分的单元即无理数,介于两个分数之间。因此柏拉图称之为“大和小”的二元。
通过肯定无理数的合理性,柏拉图把无理数列入型相领域,这使他能把数目型相解释为几何图形。这样,数目成为有形体的型相,成为型相与感性事物之间的中介。
9. 托马斯·阿奎那的“共相”问题。
【答案】托马斯·阿奎那把共相或一般概念看作独立的客观实体,其共相学说被称为温和实在论。托马斯·阿奎那将辩证法引入共相问题的讨论中,将共相和形式与质料、理智活动的性质与过程等问题联系起来,历史地、辩证地说明共相的性质与特点。他提出共相分别先于、寓于和后于个别事物的观点。
(1)内容
①共相作为理念或形式,是上帝据以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型。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之中。
②当世界被创造之后,共相作为事物的形式或本质不可能脱离可感事物而存在。共相寓于个别事物之中。
③共相作为普遍概念,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是理智的抽象结果。共相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
(2)评价
托马斯·阿奎那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以及安瑟尔谟的极端实在论、阿伯拉尔的温和唯名论等观点巧妙地调和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共相”学说。
①坚持实在论者关于共相比个别事物更加真实、更加实在的观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