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611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卡尔·霍夫兰
【答案】卡尔·霍夫兰是美国社会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是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师从C ·L ·赫尔,后成为耶鲁大学的教师; 二战期间,以《我们为何而战》系列影片进行了著名的说服研究实验,同时将控制实验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2.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 数字鸿沟
【答案】“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问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有:(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3)己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 )社交范围的差异:(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4. 信息论
【答案】信息论是指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嫡、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一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
二、简答题
5.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广播研究项目的背景。
【答案】20世纪30年代中期,拉扎斯菲尔德开始研究广播这个新型的大众传播形式一一他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成为一个最合适的人,拉扎斯菲尔德进行广播研究项目的背景如下:
(1)20世纪30年代中期,广播业已经发展了大约15年。广播史的研究者们将广播业的起点追溯到匹兹堡的KDKA ,这是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1920年由“西屋电气公司”为出售它所制造的广播接收设备而建造。两年后,即1922年,“电话电报公司”在纽约创办了WEAF ,这是第一家推销广告的广播电台。早在这个新产业的最初阶段,就存在着对十广播的一种强烈的商业兴趣。
(2)1937年“广播研究项目”开始时,比起拥有电话、汽车、抽水马桶、电器或报纸来,有更多比例的美国家庭拥有收音机。
(3)20世纪30年代末期,对于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日益恐惧,促使联邦政府对宣传和舆论的形成,进而对传播研究产生了兴趣。在美国,广告机构的兴起导致文化的商业化,并导致了对作为设计和推销产品、以迎合消费者需要的一种手段的市场研究的需要。
(4)作为罗斯福的“新政”纲领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严格的政府控制危及到无线电广播业的绝对自由。
对于大众传播业的这些重要潮流中的每一个,拉扎斯菲尔德的职业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生着兴趣。拉扎斯菲尔德从中欧移居到美国的纽约地区,这一事实将他置于这些重要事件的地理交界点上,而正是这些重要事件引发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兴起。
6. 简述马克思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1)马克思主义及其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可被看作是经验学者的思想和概念的一个来源。批判学派注重大众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这些课题没引起像拉扎斯菲尔德那样的经验主义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后者沿着探讨传播效果的方向对待传播领域。
(2)批判学派对于社会的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非批判学者能够产生提高意识的影响。美国的批判的传播学学者和经验主义的传播学学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提出一个富有成果的理智挑战; 不过,这一冲突使得批判学者为传播研究提供的有趣线索未能得到从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入手的探讨。
7. 简述受众的选择性过程。
【答案】人不可能全部接受所有作用于其自身的信息,只能是一种对象性的输入和能动性的选择相结合。在反映和接受过程中,受众对一切信息都需要进行自身过滤和筛选,也就是要进行选择。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认识结构、社会类型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所产生的,与这些因素有关的媒介内容注意力的方式。从媒介选择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如知识分子一般选择印刷媒介,教育程度偏低者多选择电子媒介; 从传播内容上来讲,受众一般选择能够支持
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以减轻认知上的不和谐; 从传播形式上来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选择取向。
(2)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一方面,由于受众个人生活环境、经历等的不同,使得信息的外在刺激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反应不同; 另一方面,当所传播信息与人们的需要、经验和倾诉等结合时,受众就对信息产生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受众对信息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受众往往会加入主观因素而造成理解的差异。
(3)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受众在选择性的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能够保证在记忆中的信息量大大小于前者。大多数信息对受众来说,都成为了过眼烟云。选择性记忆是在受众心理需要、态度、情绪、信息传播环境、传播形式和刺激强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三、论述题
8. 你是如何理解麦克卢汉理论的,并对该理论作出自己的评价。
【答案】关于媒介手段或技术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考察。在这个领域,较有影响的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学说。麦克卢汉生前先后出版了《机械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以及《媒介即讯息》等著作,逝世后于1980年与他人合著的《地球村》一书被出版。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1)媒介即讯息
①“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②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还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力一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a.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b.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