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38传播学概论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光辉泛化法
【答案】光辉泛化法是指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这一事物。光辉泛化法的使用极其普遍,以至于我们很少注意它。产品名称与促销最常使用好字眼的地方是产品的名称,有时一广告中使用的光辉泛化法存在很大程度的欺骗性,以致引起法律纠纷。
2. 葛兰西
【答案】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他在《狱中笔记》中最早将“霸权”一词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葛兰西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做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过“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而维持统治的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它将吸收政治社会而形成新型的国家。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3. 维基经济学
【答案】“维基经济学”(wikinomi (5),是研究人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企业运作模式、商业模式的新兴术语。这一名称来自于维基网站的巨大成功,维基模式充分利用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智慧,在开放、对等、分享的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维基经济学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展现出一种新兴的合作交流与信息协同的方式,深化了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的联系,深化了互联网信息方面的变革。维基经济学的方法与实践,使得每个个体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能够成为网络内容的提供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信息的传受关系。维基经济学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网络的“自媒体”时代,成为社交网络((SNS )出现的雏形。
维基经济学所揭示的四个新法则一一开放(Openness )、对等CPeering}、分享(Sharing )以及全球运作(ActingGlobally )一一正在取代一些旧的商业教条,许多成熟的传统公司正在从这种新的商务范式中受益。
4. 网络文化
【答案】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
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卜”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卜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现代人类文明在网络慢慢流行后续渐被影响,网络风气有时亦会在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如香港的巴十阿叔事件与韩国歌手PSY 的歌曲江南Style 等。
5. 威尔伯·施拉姆
【答案】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将自己认作是一个传播学学者的人; 他最早在大学中创办以“传播”命名的博十课程; 他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施拉姆在衣阿华认可了那些有助于建立这个新领域的教科书。就传播学的博士课程来说,就他于1947年在厄巴纳所创建的传播研究所来说,施拉姆在衣阿华新闻学院的大众传播课程是一个导航性的计划。在伊利诺伊,施拉姆使传播学的学术工作范式启动起来,这些范式一直持续存在到今天。
6. 潜网
【答案】潜网理论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论,是指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的词来概括就是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潜网一方面可以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授意向顺利贯彻下去,另一方面还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现的干扰。
布里德认为潜网存在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秩序和增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这种控制网络是特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二、简答题
7. 简述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答案】(1)德弗勒互动模式的基本内容
德福勒模式是在香农一韦弗的数学模式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播过程模式,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的互动特点。同时,这个模式还扩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德福勒模式适用范围较广,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2)德弗勒互动模式的不足
该模式没有超越从过程本身来说明传播过程的范畴。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还要受制于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德弗勒的模式中,惟一提到的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8.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答案】(1)“两级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
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
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
②“伊里县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宣传期间,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而改变了原来意向的人只有8%。即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
(2)“两级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
伊里县调查发现,在人们作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研究人员将他们与一般受众做了比较,发现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做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两级传播”理论对否定当时甚为流行的“子弹论”效果观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
9. 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协调
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责,又在统一日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
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口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