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邮电大学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普通语义学
【答案】普通语义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以日常语言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哲学派别,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普通语义学家们把人类所处的世界分为实物世界和语言世界,并认为随着文化的发展,语言世界将不断扩大。普通语义学在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研究语言对思想、行动的关系和作用,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它夸大语言的作用,视之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力量。同时,它否定科学抽象,贬低理性认识,深深陷于狭隘经验主义之中。
2.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 均衡论
【答案】均衡论由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提出,同海德的平衡论有十分相近的血亲关系,但是更强调传播的作用,并且更富有创见。与海德一样,纽科姆也认为双方在对第三者的态度上需保持一致,他把这种一致性称为“趋向均衡的努力”,均衡论即由此而得名。严格说来,均衡论不是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而是探讨人际关系的理论。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纽科姆把传播视为一种维护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在他看来,传播活动可能会扩大相互一致的范围,他说:“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使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对外部环境的物体同时保持意向。夕,
4. 反馈
【答案】反馈是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已的上级部位。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传播学卜的反馈是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5. 权威主义
【答案】权威主义是指一种统治形态,其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制。权威主义一词也被用来形容这种人或组织的个性和管理风格。在权威主义的国家中,国家权威渗透到公民生活的各方面,其中很多方面根据其他的政治观来看,都应属于个人自由的范围。权威主义的程度不同,甚至非常民主和自由主义的国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权威主义的一面,例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
6. 英尼斯
【答案】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豁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自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这此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二、简答题
7. 简述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方法。
【答案】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办法有两种,一是自我辩解,一是转变态度。这两者都同态度相关,自我辩解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态度,而转变态度则是要改变它。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协调时,人们总是先为某种认知辩解,如果实在无法辩解,那就只好改变某种认知,反正不能总是处于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心理紧张中。
(1)自我辩解
自我辩解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把不协调的认知尽量解释得似乎协调一致而不矛盾。这样做一方面可维护自己所持的某种态度而不必改变它,另一方面又可避免陷入认知不协调的煎熬之中。
(2)态度改变
当自我辩解不能消除认知不协调时,态度改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惟一选择。按照费斯廷格的假定,认知越不协调,消除‘t. ; 的内驱力就越强,因而态度改变的可能及幅度也就越大。
报偿与态度改变,是研究这么一个问题,即报偿越高与报偿越低哪一种能使态度改变的可能与幅度越大,态度的改变究竟是在高报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还是在低报偿的条件下更加常见。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报偿越高,态度改变越小:报偿越低,态度改变越大。态度改变总在报偿偏低的条件下出现。
8. 简述勒温和他的主要贡献。
【答案】勒温是德国心理学家。1890年9月9日生于普鲁士的莫吉尔诺(今在波兰),1947年2月12日卒于美国与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1914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十学位,1933年移居美国,在康奈尔大学任教。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的主要贡献有:
(1)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他系统地研究个性,个性理论是勒温的主要贡献之一,他提出心理学场论。
(3)他用拓扑学概念表示人和环境,认为人就是一个场,包括个人和他的心理环境的生活空间(LSP}。行为是由当前这个场决定的。他的基本公式是B=fCP}E)=fCLSP},即行为(B )依赖于人(P )和环境(E )的相互作用。
(4)他著有《拓扑心理学原理》、《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
9. 简述控制论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拧制论无疑是一种传播理论,但是传播学没有受到拧制论的多少影响。一个原因是必须具各某种程度的数学能力才能理解控制论,或至少才能在控制论的模式中进行研究思考。但是,作为一种传播理沦,控制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1)反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传播信息流通,因为被传递的信息描绘了系统自身在从前某一时间的运行状况。
(2)控制论包含着一种时间中的动力学的、行进中的行为观。
(2)控制论假定,一个系统的控制主要在于这个系统内部。一个系统自身的行为结果提供了新的信息,系统就凭借这个新的信息修正它自己随后的行为。因此,这个系统从它自身中学习。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只有当这些变化必须适应于反馈的时候,才能影响这个系统。
10.简述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机制。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集合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2)举例说明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a. 暗示是指一种传播方式,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其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b.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球迷暴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就是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发生作用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