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与西方叙事文学经由 epic-romance-novel 的发展轨迹不同,中国叙事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经历。中国古代叙事不是以虚构文体的史诗为源,而是将叙事思维与史学形式结合起来,叙事能力在历史文本的编纂中提高,叙事文学的文类特征在史传中形成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作为叙事文学代表的小说也并不作为虚构文学的后裔而存在,而是从一开始就在历史的荫蔽下生长。按照艺术发生学的观点,任何一个事物在其产生过程中,都存在着两个方面:总体的发生学源头和具体的发生学雏形。神话传说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具体母体。因此,研究中国叙事文学仅及小说,而不及历史,是难以揭示其文化意义和形式奥秘的。 中国是一个史乘之国,史学之发达及地位之神圣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卷帙浩繁的史籍当中,对中国叙事文学影响最大的当是《史记》。当代学者对《史记》与小说关系这一课题也颇多探讨,发表了诸多意见。但研究者大多数关注《史记》的体例、题材、人物形象等对小说的影响,而较少关注文体特征、叙事模式等形式层面。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指出:"中国叙事作品虽然在后来的小说中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它的形式技巧和叙写谋略,但始终是以历史叙事的形式作为它的骨干的。"成为中国叙事文学范式的乃是历史叙事。作为历史叙事的集大成之作的《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结构模式、时间模式、视角模式为后期的叙事文学提供了可资仿效的榜样,从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说《史记》的叙事模式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的元模式。 本文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并结合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的特点,从叙事--文化角度对《史记》人物传记叙事模式进行阐释: 结构模式上:《史记》人物传记在外形上有着彼此一致的结构模式,即交待人物姓名、世系、经历、结局,并附之以论赞。这种显形结构中还暗示着人物的盛衰为临界点分全篇为两半的隐性结构。显形结构与隐性结构互为表里揭示人物命运。传记内部各叙事单元以时间为顺序连接,具有整体性;而强反差情调交叉使用,转换交错,增强了叙事的张力,使结构参差变化,波澜曲折。 时间模式上:按自然时序叙事、记人,自然流畅而条贯有序。插叙和补叙都是对自然顺序的暂时打破,使得顺畅的叙事时间横生姿态。在叙事时距上,详今略古,疏密有间。尤其是增大了重点故事、重点人物的叙事时间,使叙事者能够从容描写,铺陈渲染,扩充了叙事容量。 视角模式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叙事者无所不在,既可实录,又可悬想。代述角色之隐衷的限知视角的运用丰富了叙事层面。而以"太史公曰"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不仅开创了"叙中夹评"的传统,而且开创了"多元视角"的叙述观念,使得叙事层面变得更加深邃、更具立体感。 《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模式虽然比较原始,但是这种叙事形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一种模式和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对叙事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使得古典小说具有了独特的中国气派。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历史叙事和中国叙事文学的关系。下篇从微观角度阐释《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结构模式、时间模式、视角模式。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科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最深挚的感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