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邻避(NIMBY)冲突事件频发,给社会公共安全秩序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理解、评估和防治邻避冲突,已成为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探讨的热点、难点问题。
传统邻避冲突风险评估在内容上过于强调对邻避设施项目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估,忽视对邻避设施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当地社区公众的邻避态度和风险认知评估,忽视对当地公众社会背景、信任程度和世界观的评估。而其主流的评估方法——风险(成本)—收益分析又面临着四大困境:风险类型的多样性和个人偏好的多元性、风险的社会放大性和风险社会评估的操作性、专家与公众风险认知的差异性和风险可接受标准的模糊性、以及政府主导型风险评估的合法性与公众的不信任等带来的一系列挑战。鉴于上述社会背景,本文以公众风险感知为视角,在梳理风险感知的两大理论(心理测量理论和文化理论)基础上,通过对邻避冲突影响因素的探讨和分析,建构一个新的邻避冲突评估框架,即“基于感知的邻避冲突风险”分析框架,以此用来对各种邻避冲突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估。
“基于感知的邻避冲突风险”框架强调影响邻避冲突的主要因素包括两大层面:心理层面(焦虑情绪、风险认知评估等)和文化层面(信任、世界观、社会背景、空间距离和污名等)。同时,该框架展示了邻避冲突可能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其演进过程:风险源产生的风险(信号),经由各种传媒中介的放大或缩小,通过各种渠道“输入”并被公众个体有选择性的感知,当公众个体的风险感知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即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焦虑情绪和风险认知评估之时,其邻避态度就会产生,并出现相应的抗议行为。此外,公众个体的邻避态度或行为极易得到平等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群体的认同和传播,进而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社会抗议的出现。
为了验证“基于感知的邻避冲突风险”分析框架的解释力以及由此框架演化而来的六大假设,论文选取了两类(化工设施类和垃圾设施类)邻避冲突的两个典型案例——六里屯冲突事件和宁波PX事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对两个事件的发生地周边居民的邻避态度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地的调查数据进行了频数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频数统计分析表明,六里屯和宁波两地居民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邻避态度比较强烈,因此,两地的邻避冲突风险都比较大。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公众的邻避态度受其焦虑情绪、风险认知评估等心理层面的影响最大,受信任程度、文化偏见(世界观)、空间距离等社会层面影响次之,而受个体社会背景变量影响最小。其中焦虑情绪、身体健康认知、生活品质认知、补偿意愿和维权信任均与邻避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空间距离与邻避态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个体社会背景中的户籍和居住时长与邻避态度呈显著相关关系。本地人比外地人有更强的邻避态度。但居住时长与邻避态度的关系在两地表现截然不同:在六里屯,居住时间长者比居住时间短者有更强的邻避态度;而在宁波,居住时间短者比居住时间长者有更强的邻避态度。此外,通过对上述两类邻避冲突的比较研究还发现,化工设施类项目周边居民在焦虑情绪、风险认知评估和邻避态度等方面在程度上均高于垃圾设施类周边居民,相应地,化工项目的邻避态度回归模型解释力亦高于垃圾项目的邻避态度回归模型。这主要根源于两类(化工和垃圾)风险的特征之本质差异。
总之,“基于感知的邻避冲突风险”分析框架的解释力较强,基本假设中的绝大部分都能成立。因此,使用“基于感知的邻避冲突风险”框架既可以更好地解释邻避冲突现象,也有助于对邻避设施项目开展更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论文最后从公众风险感知的视角,提出了防治邻避冲突的四项基本原则:自愿、预防、公平和沟通原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