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答案】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作了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f 明确的努力方向。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③刘少奇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 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 c. 要有马克思列宁卞义的理论修养; d.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 人际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3.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和补充的信息传播模式。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_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4. 随机抽(取)样(randomsampling )

【答案】随机抽(取)样是指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的调查方法,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级抽样。

5. 李普曼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在传播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学者。由于长期从事新闻活动,他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舆论》、《自由与新闻》等论著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即“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的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版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二、问答题

6. 试述“伊里调查”的理论成果。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7.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创新扩散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经过人际网络的过滤,大量信息会通过大众媒介直接流向个人,毋须经过中间人。后来的一些研究也证明,只有对广大公众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的扩散中,口头传播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量较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直接从大众媒介获得信息,而在信息量较少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从人际传播中获得信息。

三、论述题

8. 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试问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理解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案】(1)媒介的含义

“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媒介,是指将不同事物连接在一起的中介物,这种中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与物结合在一起的事物。一切中介物都是媒介,这一意义上的媒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介质”。狭义的媒介,则是指从各学科、各领域自身出发所界定的媒介。

(2)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①从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角度来看,是媒介而不信息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讯息”,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媒介。

在这里,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还包括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甚至服饰、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在他的媒介范畴之内。

②从媒介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角度(即媒介是不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麦克卢汉看来,人类由“部落社会”到“脱部落社会”再到“地球村”,都是源于媒介及其技术的发展。

例如,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狭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关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已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的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③从媒介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来看,媒介技术发展促进丁传播手段的革新,使得跨越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信息交流共享得以出现,也现实体现出了麦克卢汉所描述阐述的“地球村”景象,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扩展了人类社会的认知领域,不断改变着人类的交流和交往方式,新兴的微博、网络社区等就是这样社会变迁的证明。

④从媒介产生的社会参与影响看,媒介是各种社会意见文化得以表达阐释的平台,各种意见可以得以平衡,信息和意见的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素养的提升,也为对社会的不满提供了发泄的途径,起到了缓冲的效果。媒介同时促使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全球的民主化进程,公民社会得以出现,不同意见得以讨论、进步。世界各国的民主革命,都将开放媒体,繁荣交流媒介作为基本诉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