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814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判断题 1. 新闻娱乐化增强了新闻传播的贴近性。 【答案】该说法片面。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并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二点特征: ①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 ②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戏剧性因素; ③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1)从新闻娱乐化的特征上来看,新闻娱乐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力图贴近大众,硬新闻软化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使新闻的表达更加平易近人,这可以增强新闻传播的贴近性。另外注重软性新闻也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和趣味。 (2)但是,新闻娱乐化有时候因为过度追求刺激,刊登大量煽情和耸人听闻的内容,反而让受众觉得不舒服,脱离了广大的受众。另外有些新闻娱乐化导致其内容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无疑也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从而脱离受众。 (3)新闻传播的贴近性主要是讲新闻传播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①贴近生活,是指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 ②贴近群众,是指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③贴近实际,是指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新闻娱乐化尤其是过度娱乐化,使大众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弃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新闻娱乐化一味地重视娱乐新闻和新闻中的娱乐因素时,也就与社会整体显示相去甚远,并且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这样的新闻娱乐化背弃了三贴近的原则和意义,与新闻传播的贴近性背道而驰。 二、简答题 2.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理论有何异同? 【答案】(1)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1+1很可能会大于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化学反应”,

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

(2)所以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

(3)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力一面。

3. 如何理解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

【答案】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这个定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与否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实践,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就是全新的。

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几个因素:①相对优势; ②兼容性; ③复杂性; ④可试验性; ⑤可观察性。

换言之,如果一个群体主观感觉一个创新的价值越大,它就越容易被该群体接受。具体而言,一个创新和它所取代的事物相比优势越大,与现存的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验和需求冲突很小,复杂性不高,可以通过试验进行考察,并且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结果,那么这个创新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创新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们发现有时使用者还会对创新进行再发明,改变其最初的用途、方法、价值或使用环境。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误用”看做是一种错误,现在人们越来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行为。

4. 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请选取一个传播学理论并以其为例阐述个人差异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就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在A.M. 松伯格为“知沟”假说绘制的模式图中,横轴表示时间推移,纵轴表示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量的变化。其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问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蒂奇诺等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

5. 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一直是社会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大致形成了乐观和忧虑两种不同的观点请介绍其中的一些典型观点,并具体阐述其内容。

【答案】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一直是社会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围绕这个问

题,西方早期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1)乐观主义观点

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为代表,在1889年出版的《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他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探讨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布莱士认为,舆论是民卞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从历史过程来看,舆论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舆论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从现实过程来看,围绕社会公共事件的舆论的形成,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

①基于情绪和期待的印象形成阶段。

②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阶段。

③通过讨论和争论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播阶段。

④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

因此,现实的舆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过传播而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舆论)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报刊作为核心的传播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

布莱士认为,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推动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

②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

③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报刊通过发挥这三项功能,就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本世纪初,法国学者G. 塔尔德同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集》一书中,塔尔德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是造现代舆论的主体一一公众。他分析道,在报刊出现以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在本质上是保持着肉体接触的集群”,这种群体通常聚集于同一的物理空间之中,容易受到模仿、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具有情绪性和激动性,往往形成非理智的群体行为。报纸导致公众的诞生,公众与作为物理人群的“集群”不同,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公众由“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个人组成,他们各自坐在自己家中,阅读着同一份报纸,关注着同一个公共事件,并能够公正、冷静地进行思考。塔尔德认为,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 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而社会也将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另一位有影响的美国社会学家C.H. 库利也对大众传播寄予深切的厚望。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在库利看来,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这些意识的成长“与电信、报纸和快速邮政等等是直接相联系的”。库利认为,这些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各国、备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他虽然对大众报刊的营利主义感到不满,指出它有时候应该受到“极度谴责”,但认为在总体上“新的传播正在像曙光一样普照世界,促人觉醒,给人启发,并充满新的希望”。

(2)忧虑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