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1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史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证词法”

【答案】“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证词法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2.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3.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4. 施拉姆

【答案】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是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二、简答题

5. 简述大众传媒的特点。

【答案】在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同其他类型的传播者相比,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位稳固

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由于互动渠道的畅通,传播者和受传者可以轮流扮演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因此传受双方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在大众传播中则不同,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我们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时只能单力一面地接受来自传媒的信息。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这个组织的基本成员是记者、编辑等专业传播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他们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执行不同的职能。这些人虽然也作为个人而存在,但是他们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以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的。记者通常以“XX 报社记者”的身份而不是以个人身份进行采访活动,就说明他们作为组织成员的性质。记者写出的稿件可能含有个人的观点和判断,但经过报社内各把关环节的修改或认可,在发表之际已不再是纯粹的个人作品而变成了组织的产品。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播以先进的技术、昂贵的机器和设备为必要的工具和手段,这些工具和手段直接由传媒组织控制和使用。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6. 多数无知与沉默的螺旋有什么异同?

【答案】(1)多数无知的含义

多数无知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见具有相同的错误感知。多数无知过程包含两个错误感知:①人们认为自己能够估计他人的意见是什么; ②实际上错误地估计了他人的意见。

(2)沉默的螺旋的含义

沉默的螺旋是指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

(3)“多数无知”与“沉默的螺旋”的异同

①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对他人作出了错误的感知。

②不同之处在于沉默的螺旋是在对他人作出错误感知之后,出于对孤立的恐惧,采取了保持沉默的行动。并且这种沉默进一步加剧了意见气候的两极分化和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三、论述题

7. “艳照门”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答案】“艳照门”事件作为2008年的一起热门事件,折射出许多传播方面的问题,发人深思,香港某大学更是将其作为传播学理论教学的范例编入教材。这里选取以下几个关联度较高的传播理论对该事件进行解读。

(1)媒介专业主义

媒介专业主义,即新闻专业主义,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资格的认可、专业内部的自律等。

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功能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媒体的强势作用也日显突出,为了迎合大众,实现媒体自身的价值诉求,媒体往往忽略了作为媒体最为基本的社会责任与新闻自觉,在对其社会责任的认知上与其自身的新闻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往往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内容的传播。

“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的媒体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对此大肆宣扬,推波助澜,使其由一件明星之间的私人事件变成了公共事件,一个男人与几个女人拍了一些照片,这事情似乎很小,但闹开来大家都看到了,影响力之广未必低于重要的政治事件。部分媒体在此过程中赚得钵满盆满,但却丧失了媒介专业主义,违背了职业道德; 还有些媒体则大力呼吁抵制相关照片的传播,做到了行业自律,树立了一个格守媒介专业主义的典范。

(2)社会责任理论

该理论主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小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众所周知,“艳照门”事件中涉及女星不雅照片的传播,此举满足了不少人低俗的窥视欲,但这种传播是不健康的、病态的,很有可能会引致性犯罪增多,污染青少年心灵,甚至使其走上犯罪道路。传播不雅照片的相关媒体显然背弃了其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

(3)新媒体一一网络传播

新媒体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前者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形态; 后者则以原有媒介形态为基础,衍生出了户外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型使用形式。新媒体的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受众所能利用的媒介资源,方便受众时时处处通过媒介获取讯息; 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是新兴媒介,各方面管理还不完善,活跃在新媒体中的内容鱼龙混杂、良美不齐,有的会对受众造成恶劣影响。

“艳照门”事件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导致女星艳照迅速传播,也使得此事件一发而不可收。这一事件不仅是在拷问网络传播的规制空白,也在拷问网络传播下的人性与道德底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是否还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