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1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史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答案】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 ”一词。根据李普曼的说法,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①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②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2. 知识沟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3. 容器人
【答案】“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提出的概念,他用这一形象说法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4. 内省
【答案】内省是指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内省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内
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二、简答题
5. 简述香农的传播模式。
【答案】香农的传播模式是由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1)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意义
①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②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
③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3)不足:这个模式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6. 有哪些因素可以区分意见领袖与追随者?
【答案】(1)研究者总结认为,下列因素将意见领袖与其追随者区分开来
①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
价值观的人格化,是指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许多追随者学习效仿的榜样。被影响的人仰慕他,并期盼尽可能和他一样。
②能力(其人的知识)
意见领袖在其具备领导资格的领域里必须被公认为是见多识广或称职能干的人。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的人,其意见很难受到关注。
③关键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关键社会位置实际上包含两种社会关系:a. 意见领袖在本群体内认识的人; b. 在本群体之外认识的可以为本群体成员关心的话题提供信息的人。
(2)较多的社会联系
①即使是一个既为他人所竭力效仿又称职能干的人,若他试图在某个领域获得意见领袖资格,也还得让该领域有兴趣的人能够与其接触交往。作为一个意见领袖,不能没有追随者。
②如果一个人与群体之外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因而相应地能给群体成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意见,那这个人非常适合作意见领袖。这一点在许多领域(政治、医疗、农业及其他)里都得到证实。
(3)更多地接触相关媒介
①研究者发现,意见领袖比其追随者更多地接触与其影响范围相关的媒介。
②意见领袖更多地接触媒介,也许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事例,证实了一个更普通的论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
三、论述题
7. 在文化贸易领域一直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之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提倡政府不要干预,文化贸易保护主义提倡要加强政府干预。试述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答案】(1)与其他贸易相比,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特点。
①独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②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性。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服务,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贸易领域,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等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扩展范围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可贸易性。
③外部经济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精神消费品,其消费不仅能够带给消费者效用的满足,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或者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被消费后必然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之会反映在他的社会行为中,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成本或利益。这部分成本或利益,与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是无关的。这就是经营的外部性。
④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技术和资源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小国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供给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是不平衡的,而且将长期存在。
(2)文化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赞成文化保护贸易的学者,如英国的多伊尔等人,从公共利益、文化主权等角度阐述了实施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视听服务、音像制品等部门,为维护本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本国文化主权要求对文化产业加以保护。除了已经实施的内容标准、视听服务法案、生产补贴以外,还应该采取原产地规则、配额、文化例外等各种手段提高保护的效果。
霍斯金斯和米卢斯认为,自由放任的文化贸易政策将给文化产品生产小国带来损失。因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产品生产,一般具有很高的初期投入成本和较低的边际成本。文化生产大国可以通过将较低边际成本的文化复制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他国来分散初期投入,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进口国生产相似文化产品的成本很高,文化产品价格上无法与大国相竞争,因而文化生产小国福利受损。限制文化贸易有利于进口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并能同时增进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福利水平。
(3)世界各国的文化保护政策的积极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