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文物(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龙窑

【答案】龙窑是指烧造陶瓷器的窑室,是由馒头窑演变而来的。它作长条形斜坡状,依山势而建,一般长数十米,个别的近百米。总倾斜度为13至20度。窑室低坡的一端设有火门,高坡的一端设有烟道,燃烧时火焰经过火膛进入窑室前室。由于斜坡和烟道的作用,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且能烧出还原焰。它最大的特点是窑室体积大,产量高,节省成本,尤能烧造大件器物。

2. 陶寺墓地

【答案】陶寺墓地是指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的墓地。陶寺居民的部落公共墓地在居住地的东南,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它的使用时间,大致同居住地相始终,发现墓葬1000余座,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除很少的二次葬、屈肢葬和个别俯身葬外,一般是成人的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东南,排列整齐。不同的氏族葬区在墓葬规模和坑位密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这些墓葬可分为3类:大型墓、中型墓和小型墓。该墓地“金字塔式”的比例关系,出土的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彩绘木器(如案匣、鼓等),玉石礼器,猪骨以及墓地的使用年代和地望均是探索夏文化及中国文明起源的重点研究对象。

3. 南朝帝陵

【答案】南朝帝陵除少数葬地不明和葬于外地外,总共有5处,均位于南京、丹阳境内,其中南京有2处、丹阳有3处,分别是:宫山大墓、油坊村大墓、丹阳胡桥乡两座大墓和建山乡大墓。它比较注重风水,均背依山冈、面临平原。陵墓平地起坟,陵前修有神道,水池,石兽和石柱等,墓室为“凸”字形砖室,规模不大,内建有角柱、斗拱、直权窗、台桌和灯完等; 还设有棺床和前室,棺床高于前室; 墓壁砖的装饰主题多为四神和竹林七贤,少数为佛教元素:衬纹则有卷草纹、金钱纹、席纹等等。随葬品有以瓷器为主的生活用具,以牛车为中心的武士俑; 比较粗陋的模型明器; “舶来”的各种质料的装饰品,如镇墓兽、炼丹药之类的迷信品。

4. 简帛文字

【答案】简帛文字是指秦至汉初保留着篆隶写法的、刻在竹简或写在布帛的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帛书。它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但自从纸张普遍使用以后,便逐渐被废除。自19世纪末以来,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简帛文字资料,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这其中记载了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司母戊鼎

【答案】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用陶范铸做,鼎体混铸。司母戊鼎是目前己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钵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

6. 清东陵西陵

【答案】清东陵西陵是指清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墓。清东陵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宽20千米,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因相对于易县西陵而称“东陵”。其始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以后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巧座陵园。它包括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5座皇陵,皇太极后昭西陵、慈禧、慈安定东陵等后陵15座以及妃殡、王公、公主陪葬墓130多座。它反映了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的演变过程,从侧面记录了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清西陵面积800余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它内建有宫殿1000余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余座,包括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4座帝陵,以及皇后、妃殡、王公、公主墓14座,其中泰陵最为宏伟,慕陵简淡精致。它反映出清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民族风格。

7. 青瓷

【答案】青瓷是在瓷器坯体上施以青色釉的成熟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还原,呈现青绿色或青黄色而得名。由于铁元素作为青色釉的着色剂较为容易得到,且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工艺原始,所以早期瓷器一般为青瓷。我国从商周时代起就出现原始青瓷,到东汉晚期己能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此后不断发展进步。唐代的越窑、宋代的耀州窑、汝窑、哥窑、官窑及龙泉窑,都是著名的烧造青瓷器的窑场。

8. 《宜侯仄簋》

【答案】宜侯仄簋是西周早期康王时器物,1954年出土十江苏丹徒烟墩山西周墓葬,以作器者为宜侯仄而得名。其上铭文长达120多字,记载了宜侯仄受封于周王的情况。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分封制度、实施情况的重要资料。

二、简答题

9. 简述醇醚树脂连浸法的原理。

【答案】(1)概述

醇醚树脂连浸法是先用醇替换木材细胞组织中的水分,而后再用乙醚替换醇,最后让乙醚挥发掉。由于乙醚具有非常低的表面张力,其挥发时不会对脆弱的纤维造成威胁。在乙醚溶液中浸泡树脂,待乙醚挥发掉,树脂留于器物中起到加固作用。醇醚树脂连浸法非常适用于小件器物,操作方便、效果明显。

(2)原理

从用来脱水的物质的性质来看,醇醚树脂连浸脱水定形首先是脱水,脱水过程中脱水剂的应用和脱水用的次序是根据相似互溶原理和表面张力最小原理。

①因水分子间有氢键,挥发时要克服氢键之间的结合力,因而沸点高(100℃)不易挥发,挥发时表面张力大。

②醇分子中也有氢键,但因醇中有一个氢被一个乙基所取代,因而醇中氢键比水少了一半,加之乙基有斥电子性,体积较大,因而醇的表面张力小,比水的表面张力小得多,由醇置换水从木质中挥发出来比水直接挥发出来时引起收缩也要小得多。

③醚中无氛键乙醚无氢键,所以沸点低,易挥发。挥发时表面张力很小,不会引起器物干缩、裂纹、开裂、弯曲。

10.莫高窟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征。

【答案】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共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1)北朝

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这一时期的影塑以坛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义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风貌。

(2)隋唐时期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人量出现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完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3)五代和宋时期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4)西夏和元时期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鹊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鹊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