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比较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答案】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部分: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外部研究

①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基本上在文学文本之外进行,它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

②要对文本外的作家进行研究

a.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b.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细微而复杂,必须仔细鉴别;

c. 要研究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③文本外部研究还要做大量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文学社会学研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但是比较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

①词汇

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对此我们应进行鉴别。除了研究一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外,还应特别关注那些在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这一研究往往与套话研究相互关联。

②等级关系

形象学研究的重点不应在于追问形象塑造本身是否真实,而在于是否能够寻觅出异质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心理倾向、价值评判等。在这样一种深度的开掘之中,我们会发现“我”与“他者”之间隐藏着一种怎样的等级关系。具体说来,可以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体系来着手进行研究。

③故事情节

在这里,形象往往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那些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息。

2. 美国文论家斯坦纳的主要贡献和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斯坦纳的主要贡献斯坦纳是20世纪60至70年代推动译介学理论发展的主要代表,对这时期译介学理论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斯坦纳的观点

①斯坦纳用文论和哲学模式向当代语言学发起挑战,同时回归德国浪漫主义和阐释学传统,认为语言之用在重构意义,因此,他将翻译看作是原文的阐释活动,既与原文“心心相印”,又不

免“暴虐无常”,既想“挪用”原文,又想让原文完好如初。

②斯坦纳也研究译本,尤其重视诗人和哲学家翻译的作品,但其关注的重点却在借译本说明或分析自己的理论概念。

3. 什么是主题和母题?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主题

①主题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

②它是一种高度的综合判断,可以是一个叙事句,也可以是复合句,但都应带有价值判断。

(2)母题

母题的涵义主要有两种:

①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

②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等。

(3)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

②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③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

④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4.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具体如下:

(1)从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视域来看,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既不属于第一世界,又不属于第三世界。

(2)后殖民批评者绝对不愿意返回第三世界那方贫穷的故土定居,如果归返故土做短期的讲学,他们在知识结构及学术身份上所凭借的是西方,他们是受聘于宗主国的西方教授,在本土大学开设学术讲座时颇显一种傲J 漫,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第一世界的代言人。

(3)在西方学界,后殖民批评者又转换身份,摇身蜕变为来自第三世界的非主流人物,是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并且非主流得相当彻底,凭借故土的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向第一世界挑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背景及其普世主义的原则下,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就是一种充足的理由,他者给予的同情正是在这一充足理由下可以获得。

因此,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文化身份的转换相当复杂。

5. 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案】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

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前景主要有: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6. 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是否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答案】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原因在于:

(1)武力、经济与政治的扩张最终必然要转型为文化形态呈现出来,所以哪里有文化扩张,哪里就有殖民文化。

(2)一旦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挟带着一种文明的强势,并把这种“民族文明的强势”在道德话语中降解为“种族优越感”,再一旦这种种族优越感作为一种发达国家的文明溢出这个民族的地域疆界,挟带一种普救主义的关怀步入其他国度,由于两者之间互为他者的关系形成,“殖民”将被冠置于这个民族的头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二、论述题

7. “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危机”? 你怎样认识韦勒克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贡献?

【答案】(1)“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的“危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在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全会上作的报告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他认为比较文学“岌岌可危”,“其最严重的标志是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

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使用的是“一套陈旧过时的方法论”,是加在比较文学身上的“包袱”,“使它一直受制于陈腐的19世纪的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韦勒克接着指出了这套陈旧的方法论所造成的恶果:

①比较文学的一个初衷是为了打破国别文学研究的孤立主义和19世纪学术研究普遍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梵. 第根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区分却把比较文学缩小为两国文学之间的“外贸”,只关注翻译、游记、“媒介”等文学作品之外的东西,“仅仅研究与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有关的材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