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比较文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对各国文学文类划分的研究
它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的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2. 根据译介学的两层含义,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译介学兼有“媒介”和“翻译”两层意思,从这一角度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下:
(1)文学影响的起点(发送者)和终点(接收者)之间由媒介沟通,这种媒介称作“传递者”。媒介属于传播者的范畴。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七大领域之一就是世界主义文学的传播者。译介学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翻译是文学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中的翻译也是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译介学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交流和比较文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途径。
3. 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 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答案】(1)接受的期待视野
接受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阅读前就己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是接受者在长期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接受文本前,已形成的期待视野渴望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做出某些超前的理解、估计与期待。
(2)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①清末,中国一度对俄国的虚无党小说情有独钟。这就是一个涉及接受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无党小说属政治小说之列,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清末的一些重要刊物如《新小说》等都刊过虚无党小说,大多描述虚无党人尤其是女虚无党人在革命或反专制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清末中国文坛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主要是基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热情。
②中国读者喜欢阅读情节曲折的小说,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无党小说,其布局大多悬念迭生,情节往往惊险曲折。对习惯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而言,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虚无党小说中
的侦探小说与传奇小说尤其受中国读者重视,如《女党人》就被置于“侦探小说”栏下,更有不少虚无党小说带有传奇色彩。
③清末尤为看重以女虚无党人为主人公的这类小说,因为俄国此类小说对俄国本土专制主义的猛烈攻击,在当时深受专制残酷统治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除此之外,也与当时女权思潮的兴起有很大联系。
总之,俄国虚无党小说在清末的流行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的译介现象,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中国接受俄苏文学和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4.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5. 艺术构思中,想象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案】艺术构思中,想象具有天马行空、无迹可寻的特征。但是,艺术构思中的想象也是有限制的。想象受三个因素的制约:想象受生活经验的制约; 想象受创作意图的制约; 想象受传统成规的制约。
(1)想象受生活经验的制约
文学的想象虽然自由,但是还必须服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即想象和虚构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世界,让人能从艺术的虚构中看到生活的真实,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因此,艺术构思的想象应是基于人生体验的想象。
(2)想象受创作意图的制约
艺术构思的想象还要受制于创作的意图或目的,想象和虚构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艺术创造。想象要有利于形象和意象的创造,要能够深化和拓展主题,想象对于文学创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3)想象受传统成规的制约
艺术构思还要受文化传统和艺术成规的制约。从现象上看,想象活动仅仅依赖于创作主体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其他因素并无关系。实际上,任何个人创作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成规中进行的,所以无论作家自觉与否,他的想象都要受制于传统和成规的影响。它们以民族心理、
文化原型、思维模式、意象类型、修辞方式、话语操作、结构形式等形态,儿乎无所不在地隐含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的想象形成程度不一的影响。
6. 简述类型学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
【答案】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俄国比较文学派所提出的“借用”与“影响”。
(1)“借用”
①借用指的是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因为它们出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用。
②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的特殊需要为基础,借用的前提条件不是接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③借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再创造的过程。外来的被借用的材料要想融人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需要对其进行一番重新理解和加工改造。
(2)“影响”
①影响是指有些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存在有间接或直接的、起源上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②根据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气臼理过程的一致性”,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尽管他们在时间及空间地域上并无仃何关系。
例如,在荷马时代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希腊诗歌和古日耳曼人、北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伊利亚特》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等彼此间存有相似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发展过程是广阔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它必然会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相一致。
二、论述题
7.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反叛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哪些相应的缺失? 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弥补这些缺失的?
【答案】(1)中国文化中的缺失
美国新诗运动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进行反叛,是因为美国学者费诺罗萨和庞德等人所发现了西方文化一些弊病,如浪漫主义的激情、逻辑的“暴政”、思想的概念化明晰化、语言对神秘本体意义的象征等。通过“文化互动性”这一学理视域来看,这些西方文化的弊端正是中国文化所缺失的。
(2)中国现代文学对缺失的弥补
西方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对这些我们所缺失的异质因素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①就美国新诗运动所反抗的欧洲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而言,以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创造社对“普罗米修斯式”和“维特式”两种浪漫个人主义精神的引入不仅摧垮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学传统,而且加深了中国文学对情感、主体性等审美现代性原则的探索。
②创造社对以自我扩张为特征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引入,填补了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