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2. 新闻根据

【答案】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新闻的基本特征“新近性”决定新闻传播客观事实必须要有根据或契机,而新闻根据就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它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在报刊上,新闻根据或是消息的导语,或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一篇新闻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根据,若是没有新闻根据就不成其为新闻。

3. 人物通讯

【答案】人物通讯是指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具体而言,人物通讯是指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

4. 事件性消息

【答案】事件性消息又称事件性新闻,它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它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的动态消息和现场特写性新闻等。

5. 媒体“二次伤害”

【答案】媒体“一次伤害”是指媒体对采访对象的“揭疤式采访”,具体表现为:①缺乏人文关怀,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 ②“强mt 式”采访,唤起当事人的黑色回忆。对己经受到创伤的受害人进行相关事件的再次采访。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揭露个人隐私等,又会对社会或采访对象造成巨大伤害。避免媒体“二次伤害”的

出现,要求媒体做到: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 ②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 ③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 ④舍弃可能会煽动暴力或冲突的有关仇恨的内容; ⑤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 ⑥尚未被法院判罪的犯罪嫌疑人应被认为是无罪的,不在报道中对其进行有罪断定。

6.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是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含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提供的,进而判断信息提供者的权威程度,并由此推断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7. 非事件性新闻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性新闻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各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①非事件性新闻可以进一步拓展新闻的报道面; ②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③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8. 传播产品

【答案】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对报纸来说,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写出来,只有上报刊登了,也就是说传播出去了,进入了读者市场,它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被压下不发,没有见报,那么它就失去了传播的前提,也就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对那些已经进入读者市场的新闻报道来说,有多少读者阅读了这篇稿件,阅读后的反映如何,则决定着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是读者,新闻报道的市场在读者,西方新闻学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即读者是买主,办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

9. 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巧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

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10.典型人物

【答案】典型人物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传统而重要的宣传报道方式,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典型人物报道是历史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集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各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答案】新闻写作之所以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时间上,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截稿期。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必须在截稿时间之前完成写作,否则,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过了截稿时间才写出来,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价值。

(2)空间上,报刊的新闻版面和广电的新闻时段都是有限的资源,因此新闻作品要有篇幅的限制。记者不能天马行空,动辄洋洋洒洒数千言,这样的新闻稿件不仅读者看不下去,首要的障碍就是没有版面可放。

(3)内容上,服从于本媒体的总体编辑方针。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总体编辑方针,所有报道只有不偏离这个方针,才能避免被“毙掉”的危险。

(4)风格上,要与本媒体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12.媒体为什么需要简讯? 简讯写作的要义是什么?

【答案】(1)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少不了简讯。简讯是新闻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使用简讯的频率还会加大,简讯将更加受到重视。媒体之所以需要简讯,由简讯的地位决定,具体原因如下:

①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简讯是简明信息的载体,大多数简讯由于删除许多具体的内容,使它变成较为单一的信息载体。而在这一点上,简略恰恰又造就它的直接与明快,成为它的一个优点。

②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发多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③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简讯往往以“集纳”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一些报纸设有固定的简讯栏,如“中华大地”、“天南地北”、“简讯”等。这样刊登简讯,有助于防止版面呆板,使报纸面孔显得更为轻松。

④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由于媒体的时空限制或编辑主观判断的差异,有些事件只能以简讯形式报道,但其背后往往还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可供挖掘。在这种情况下,以简讯为线索重新采访,有时甚至可以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