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学校体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体育的法律方法
【答案】学校体育的法律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纪律、规章、司法仲裁等手段,组织实施学校体育有效管理的一种方法
2. 分解法
,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答案】分解法是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
最后达到全部掌握的一种动作教学方法。它适用于“会”和“不会”之间有质的区别、运动技术难度较高、过程复杂而又可分解的运动项目。
二、简答题
3. 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案】未来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a. 增强未来意识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观念。
b. 现代健康观念促使学校体育不仅重视与卫生保健相结合,而且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
c. 学校体育不仅注重自身的运动,而且要注意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体育的必然趋势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自发自主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运动”对人的作用不仅有显性的、直接的、即时的,还有隐性的、间接的和长期的。 (2)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学校体育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传递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运动,它绝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简单的肢体运动,不能只限于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必须肩负起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体育文化使命。
4. 如何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答案】学校体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体育整体效益的获得。
(1)学校体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上好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但是仅靠每周三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开展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并与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方面结合,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才能收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的实效。
(2)学校体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学校体育工作要做到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下指导下普及。学校要在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群众的课外体育活动。
(3)学校体育要与健康锻炼、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
学校体育工作与卫生保健工作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统筹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就会。为获得学校体育的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进行锻炼身体的知识的指导,一方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进行安全、健康教育,使身体锻炼与保健有机结合。学校对体弱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区别对待,组织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此外,还应注意改善学生营养和学校环境卫生条件等。
5. 简答动作技能改进与提高阶段的特点,表现及主要任务。
【答案】(1)特点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不够。
(2)表现
表现在逐步消除了动作的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与错误动作,动作变的准确、协调和轻松起来、但仍不够熟练,不能运用自如。
(3)主要任务
这个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动作结构的内在练习,注意改进动作细节,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积极的思维,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动作的细节,尤其要注意学生个体见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负荷量和强度,以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
6. 简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表现出的体育课程的新的特征。
【答案】(1)力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过程。
(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
(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突出健康价值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和学生体育兴趣、学习经验、情感、行为、态度的价值的思想,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面貌。
7. 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答案】(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军事学堂,在学校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2)维新运动时期
洋务派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清末“新政”
1903年,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这一新学制的执行,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4)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仍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在课外开展以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
(5)“五四”时期
极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和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女子体育发展迅速,重视对体育师资的培养。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6)国共对峙时期
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
8. 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答案】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増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3)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有效地预防运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