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是什么?

【答案】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具体如下:

(1)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

①新闻性与具体性

新闻性是前提,没有新闻性就不必作详细报道; 具体性是基础,不具体就写不出详情经过,展不开故事情节,也就构不成一篇完整的、生动的通讯。

②典型性与重要性

事件越典型,其普遍意义越大; 事件越重要,越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兴趣。当然,这个要求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有各种事件类型: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一般事件、趣味性事件。但一定要有某种典型性。

③完整性与形象性

事件要完整,以便写出全貌; 有时即使是写一个片断,也要把这个片断翔实完整地反映出来。既然是事件的详尽报道,就要求具有形象性,没有形象很难写得生动和吸引人。

(2)事件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

①以人记事,以事带人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主,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这就是写作着眼点的不同。记者之所以把采访的结果写成一篇事件通讯,是因为事件比较重要、集中、吸引人,而事件中的人物则比较分散,多数为一些群体。

事件通讯既然是以写事为卞,人物就不应该是中心,不能喧宾夺主,以写人代替写事; 而应该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的描述,将人物带叙出来。

②故事完整,主线突出有时分头进展有时又交叉在一起,很类似电影的结构力一法:按时间发展的脉络,变幻空间故事。

(3)要写好事件中的人物

人是事件中的主要角色,是事件的行为者、事件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尤其通过事件表现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几乎都通过事件中的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命运、人的故事来表现。因此,事件通讯中,人仍然是最活跃、最有表现力的因素,通过对一个个人物言行的描述,可以使通讯具有深厚的内涵。

2. 你认为客观、公正的报道具有什么共性特征? 怎样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答案】(1)客观、公正报道的共性特征

①公正的报道原则和客观报道原则都要求新闻记者抱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新闻事实为根据,公正地对待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人与事。

②要在事实与观点之间划清界限。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事实,不能虚构、夸张、编造、想象。新闻报道不应该受到记者本人观点的左右,记者的观点和意见应该与新闻报道分离。

(2)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的力一法

①坚持公正原则的方法

a. 全面提供新闻信息,不掩盖任何信息。

b. 为新闻事件中冲突的双方提供利用媒体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

c. 准确地反映冲突各方的真实主张。

d. 给弱势群体和个人信息知晓权和意见申诉权。

e. 以公开方式及时修正报道的误差,不滥用媒体权力。

②坚持客观报道原则的工作方法

a. 客观地叙述事实而不带有个人的感情和偏见。

b. 使用直接引语提供新闻事实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原话。

c. 交代消息来源。

d. 报道新闻的全貌。

e. 记者不发表个人的议论和见解。

3. 月民务性消息的功能有哪些?

【答案】随着我国媒体上的服务性新闻日渐增多,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性媒体日渐活跃。服务性新闻的繁荣是一种时代的需要。服务性消息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1世纪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能为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灾难。服务性消息可以从生活角度监视科技动向,提供切实可用的服务性信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当代的市场经济十分复杂。全球范围的商品流通拓展了选择空间; 激烈竞争带来的负产品一一伪劣、欺诈随处可见; 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又刺激着人们对消费信息的需求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受众需要新闻媒体做自己的助手和朋友,为其提供最好的消费指南,帮助他们少花钱、买好货,帮助他们与欺诈行为做斗争,帮助他们满足个性化消费的欲望。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均抱有越来越高的期望。因此,衣食住行、保健、环境等方面的

实用性报道便成了“抢手货”。传授知识与方法,充当民众的生活参谋,是服务性消息的一大功能。

此外,从媒体与读者的关系以及媒体自身的发展来看,由于服务性新闻与读者大众贴得最近,它也是媒体联系群众的纽带。

可以预言,21世纪,哪家媒体服务性新闻做得细、做得快、做得深,质量上乘,那么,它就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4. 阅读《经济日报》的工作通讯,并分析其基本特色。

【答案】(一)通讯例文

江苏经济在转型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江苏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升,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省实现GDP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利税、利润增长20%左右。

江苏省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逆势增长,正如省委书记梁保华所说的:“重要经验是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有机统一,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互动并进。”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坚决有力。江苏实施总额3000亿元的政府性投资计划,带动全社会投资1.2万亿元; 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77亿元; 争取中央扩内需项目共四批64亿元,涉及大中型项目572个,总投资达700多亿元。

“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缓解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促进经济平稳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省长罗志军在日前召开的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说。

同时,政府积极运用财政手段加强对企业的支持。江苏省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的新增部分予以风险补偿。2008年底,江苏在全省构建了136家担保公司参加的担保再担保体系,累计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再担保63.5亿元。此外,省财政还安排了2亿元专项资金,对基层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进行补贴。

为促进外贸出口回升,全省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措施,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结构性减税375亿元,出口退、免税1050亿元; 省财政设立外贸企业融资风险专项3亿元,为具备条件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带动中小企业融资60亿至90亿元,直接受益的中小企业超过100家; 鼓励信用保险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累计支持外贸出口超过120亿元。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江苏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6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销售收入近1.5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新医药、软件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60%, 30%, 30%,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均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成为江苏经济强劲的增长点。

现代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引擎。江苏坚持实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两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