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4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在互联网上检索2002年和2003年的失实新闻报道,分析导致这些报道失实的原因。
【答案】(1)失实新闻报道(暂举两例)
①事件一:2002年7月8日,((XX 时报》刊登题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份报告称:地球生命只剩50年》的报道称:“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使得地球的生命可能只剩下50年,除非从现在开始就找到办法,在2050年之前将地球人大量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上述观点是于7月9日公布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 )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的核心观点。”
核实:有关媒体随即向WWF 核实,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并没有进行这样的预测。
②事件二:2002年7月28日,((XX 商报》发表题为《记者乔装探秘刘晓庆捕后生活》的报道称:“门卫向记者透露,刘晓庆的待遇要比一般的罪犯高,因为考虑到她是一个名人等种种角度,看守所给她安排了一个人的单独房间,而且房间里可以洗澡,还有空调,一天三顿饭,生活上应该不错。”
核实:7月30日,北京市公安局就有关传媒报道刘晓庆羁押状况失实之事举行记者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日不断有媒体称,刘晓庆现在单独住一个房间,房间内有空调、卫生间、淋浴房等,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些报道严重失实,纯属炒作。发言人证实,刘晓庆目前和几名其他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共同羁押在一个监室内,接受同样的管理,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2)导致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总体上分析,新闻报道的失实可以分为目的性失实与技术性失实。
①目的性失实
目的性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情节,编造故事,杜撰新闻。纵观近年来中国媒体上发布的假新闻,不少是写作报道的人道听途说、凭空捏造的故事。他们为了赚取稿费,为了谋取各式各样的利益,而不顾事实,任意编造。
事件二关于刘晓庆的假新闻属于这类失实,即不经过记者采访而凭空捏造,以讹传讹,有借刘晓庆的明星身份炒作之嫌。
②技术性失实
技术性失实是指报道者并没有故意弄虚作假的利益追求与主观动机,而是由于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制约,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对其进行如实报道。这种原因导致的失实报道数量是巨大的。
事件一属于技术性失实,由于记者未能客观核实消息来源,导致报道失实。
2. 如何写好散文式新闻? 散文式新闻应该向散文借鉴些什么?
【答案】(1)散文式新闻向文学借鉴的应是某些写作技巧,而绝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基本原则。绝不能像文学那样张开想象的翅膀,哪怕合理想象也不行,这是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区别。
(2)散文式新闻应该向散文借鉴的方面主要如下:
①散文式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和“意境”。
这是指新闻要用生动、具体、真切的事实勾勒出优美的U 面,把深刻的思想表现出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看过新闻后,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同记者的写作意图相吻合的结论来。如《上海的严寒》(新华社1957年2月12日电)是一篇仅三百多字的短新闻,该文把十年前后的寒冷程度及其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作了事实上的对比,消息中虽然对社会主义制度一字没提,却使人们看到它的无比优越性。人们可以从诗人减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诗句和十二年后“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没有冻死人”、“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等诗句的描写中,产生许多联想,胜过众多的叙述话语。
②散文式新闻要像散文那样加强形象的描写。
为了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就需要把抽象的道理借助于形象来说明,有了形象的描写,就会有吸引力、感染力、活力。如果记者把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读者看后就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形象描写时,一定要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只能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描写确确实实存在着或发生过的人和事。要注意加强细节描写,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有力得多。
③散文式新闻要像散文那样使用生动凝炼的语言。
新闻语言应摒弃公式化语言、总结式语言和教导式语言,应多用比喻、夸张、拟人、对偶、铺垫、借代、引用、对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力图给人留下真切而鲜明的印象,还可以信手拈来现成的诗句、名言来增加报道的文采。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使新闻语言更加简洁、明快。
④散文式新闻的报道领域要像散文那样广阔、丰富。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学会从不同侧面反映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活,使新闻稿件成为“时代的日记’,,不要成为易碎品或明日黄花。要学会画社会风俗画,多给人们留下一些《清明上河图》、《牧牛图》之类的东西,新闻的题材也应是广泛的。不单单是政治喉舌,更是社会生活、时代风貌的歌者,一点一滴、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皆可入画成稿(当然是指那些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这就要向生活的广度深度进军。体裁要多样化,日记、书信、人物志、风土志、笔记、随感、小品、对话、故事等,皆可变化无穷。
总之,运用散文的手法写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也很普遍。尽管目前在我国新闻界还有争论,
但在新闻写作中,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或称散文式新闻是十分必要的。
二、综合题
3. 采写一篇人物特写。
【答案】示例如下:
人物特写:徐新,一个掌控20亿的女人
娃娃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她就是徐新。正是这个女人,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让十多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飞冲天。其中三位创业者还进入了福布斯富豪榜前一百名。
七年前,29岁的丁磊执着于互联网,徐新交给他500万美元,于是有了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类似的案例还有永和豆浆、中华英才网。没有她的慧眼,就没有这些熟悉的名字。但在闪光灯频频对准他们时,她已经悄然离开,来到下一个渴望资金的创业者面前。
这周一,她作为央视和《每日经济新闻》“赢在中国”创业大赛的特别评委,专程来到上海。凭借丰富的经验,爽朗的性格,很快与一群梦想创业的“愣头青”打成一片。活动结束后,她接受了本报《新财经周刊》的独家专访。
凭直觉千金一掷
风险投资这个圈了,是男人的天下。入行11年,徐新越发自信,放言要创中国第一VC 品牌。身为今日资本集团的总裁,她掌控着2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这些资金大多来自欧美政府和企业,可老外们却全权交给她打理,这在风险投资界颇为罕见。一问原因:外国投资者相信,这个中国女人有一双慧眼。
和同行相比,徐新常常是“温柔一刀”,笑傲投资场。女人的直觉,就是她与生俱来的杀手铜。“选人是门艺术,这么多创业者,这么多项目,动辄需要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投给谁,除了做调研看数据,还离不开直觉。女性的直觉特准,所以我总能投对人’夕,说完,自己乐了。
回顾起来,她1995年参与了对娃哈哈的投资,当时中国还没人喝瓶装水。直觉告诉她,这个行业肯定有戏,所以她和团队决定投资。4年后,她遇到丁磊,问他网易在行业里怎么样,丁磊脱口而出:第一。其实当时网易排名第三,但就是这股自信,深深吸引了她。加上丁磊对商业的敏感和专注,于是徐新“下注”500万美元。这两家企业的市值先后超过了10亿美元。再后来,就是中华英才网,最初不过五个员工,再加上一份歪歪扭扭的商业计划书,当时毫无业绩可言。看到互联网招聘的巨大前景,徐新破天荒投资了,现在这个公司身价超过12亿人民币,网站的日浏览量达到1500万。“几年以后,中华英才网也将是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她的信心满满的。
她的性格就是直来直去。毕竟激情不等于一切。她向笔者透露了选人的独门秘技:第一,看创业者的头脑,有没有对生意的直觉。比如丁磊,他第一个进入短信业务,第一个开发网络游戏。别人看不到的商机他能看到,别人放弃了他能坚持,别人都跟进他能退出。第二,业绩,徐新一般只投行业前五名,中国竞争这么激烈,能做到前五名,肯定有独到之处。她会问他们:你做过什么重大决策? 你怎么做决定? 第三,带队伍的能力,创业者会不会管人。很多公司规模到了100人,就管理不下去,创业者反倒成了瓶颈。为了考察这一点,徐新喜欢观察他的副手,如果副手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