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何在?

【答案】服务性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同其他类型的消息一样,首先是内容决定服务性消息的优劣。服务性消息应当为读者报告新的、他们尚不知晓的而又切实可用的信息,传授新的方法。

(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服务性消息是生活参谋,因此,写作中应将方法、信息、忠告交待得明明白白:方法要具体; 对所提忠告、建议,要做出说明,以便读者接受。

(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为了让读者对服务性内容感到放心,服务性消息应将信息来源、忠告发出者的姓名,特别是身份写具体,以证明其观点、意见的科学性。

(4)亲切、自然

服务性消息的热情多半表现在导语上,其导语最适合采用“直呼式”、“谈话体”,宜用第二人称,以“你”或“您”开篇,从而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2. 为什么说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答案】通讯虽然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换言之,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尽管通讯材料的细腻和文笔的优美与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但人们阅读通讯时,很明白自己在读新闻而非在读文学作品,相信它的内容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在这里,“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属于新闻报道文体,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与消息一样,真实性对通讯的限定是同样严格的。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均应属实。

(2)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尽管通讯篇幅长、内容详细、完整,采写需要的周期长,但因其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处于“现在时”的新闻人物,因此必须讲究时效性。

(3)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

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它是否传播了对受众有用的信息。

3. 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有哪些特点?

【答案】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深度报道突破“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2)深度报道方式摆脱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充分运用评述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更深入认识新闻事件。

客观报道方式主张用事实说话,让事实来表现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为增强报道的客观性,这种报道方式反对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进行议论。深度报道方式则不同,它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议论的方法,对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其精华所在。

(3)一些篇幅不长的短新闻、小消息,就是客观报道,而那些篇幅较长的,像《南方周末》上的整版文章,就属于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中的一个类型,称解释性报道”或是“新闻分析”。另外,深度报道还可以由多篇同主题的文章构成,例如集中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连续报道”,对于一个进展时间较长的事件,通常使用这种方法,不断从新的角度对这个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达到集中、突出的效果。例如“系列报道”,在报纸编辑学中又称为“同题集中”,意思是把相互关联的事件放在一个版面上,使它们连成一体的报道方式。

4. 新闻语言要准确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案】要使新闻语言尽量准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注意词义差别

写新闻稿,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词不达意就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有时即使一字之差,也会造成被动。

(2)要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

在丰富的汉语词库中,有一部分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词义之外,还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

(3)要讲究“立言得体”

①新闻报道要“立言得体”,必须清楚渗透到记者笔下的广告语言和大量宣传说教性语言。 ②新闻媒体要“立言得体”,落笔之时一定要有“分寸感”。务必笔下留神,掌握分寸,以维护新闻语言要准确的特性。

5. 分析穆青的通讯在选材上的特点。

【答案】建国以来,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穆青的新闻足迹,记录并传播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他把毕生都贡献给他所生活的时代,《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

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报道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他那个时代所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穆青的通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对典型材料和细节材料的选取及合理调配是不可忽视的。以穆青的几篇著名的人物通讯为例,对其中素材的选取作简要分析:

(1)运用典型材料烘托背景,体现人物特色和时代特色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一开头就写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 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 片一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 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样的描述画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并为他决心在兰考改天换地调好了“底色”。而且,这段描述当年兰考县灾荒的典型材料中萦绕的悲壮,也与焦裕禄悲壮的人生结局格调一致。

(2)细节材料的选取,使人物通讯所刻画的形象深入人心

凡是读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的人,都不会忘怀焦裕禄的那把椅子,以及他在一个大雪封门的夜晚去看望两位孤苦无靠的老人等细节。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使焦裕禄的形象得以在神州大地屹立。

(3)在选材上,将“典型”和“细节”有机结合

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的细节描摹,刻画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只有通过对事对物的细节描写才能得以丰满,从而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想象深入人心。

在《铁人王进喜》这篇通讯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有一回,他帮助一个井队制服井喷,在井场上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回到大队时,浑身上下都沾满泥浆,两只鞋用绳子绑着,己经分不清鞋和脚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碗掉在地上,人却靠在墙边睡着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也正是在大庆油田的典型环境中发掘出的。

6. 新闻写作中交代新闻背景如何才能详略得当?

【答案】新闻背景作为烘托主题的绿叶,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读者的关注。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原因所作的说明。尽管不是每条消息、每篇通讯都要交代背景,但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却经常需要靠必要的背景材料来为它作阐述和补充。

背景材料要运用得好,必须根据新闻的需要而确定,既要做到紧扣主题,言简意明,又不能以旧代新,以客代卞。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对比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选用背景材料的反差越强越好。对比性新闻背景是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或更深刻阐明主题的背景材料。选用反差强烈的新闻背景作对比,既可以揭示新闻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凸显新闻事实的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又可以使读者对新闻事实了解得更加深刻和完整。

(2)运用说明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背景材料要根据新闻题材安排得详略得当。选用说明性新闻背景可以更加清楚地介绍新闻事件的政治背景、历史演变或环境变化,说明事实产生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