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二、简答题
2. 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都没有得到很好实行。试分析这一现象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的不同性质的联系。
【答案】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群体的背景、个人之间的交往、大社会的文化环境,乃至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但是,他们在行为层面上,与从众、服从和依从。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它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不同的性质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群体的背景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群体背景途径,在行为层面上反映为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既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从众的行为方式具有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社会规范没有很好的落实,可能是因为这些规范在整个群体的大背景下影响力都不够,群体都没有重视,甚至忽视其存在。那么群体中的成员,就不会产生从众的影响。同时,即使群体中的个别成员遵守了该规范,但是别的成员是否遵守,还受到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个人之间的交往
个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之一,虽然没有群体背景的人数多,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服从和依从都是个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服从是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而依从是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社会规范实行的过
程中,如果个人能够服从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能够接受这些规则,则易落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领导或者学校老师等制定的规则不满意,内心里不是服从而是反对,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则的实施。
(3)大社会的文化环境和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外在环境最大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小到个人所处的物理条件,这都是影响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当规范实施时,如果和整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符合,则人们易于去遵守,这样规范就易落实。但是当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这种氛围,甚至都处于相反的状态时,则难以保证规范的落实。与此同时,个人本身的所处人为物理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为的物理条件都不好,则个体不会很好的去落实规则。
3. 请举例说明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调整情绪的办法。
【答案】研究者把应对方法分为两大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调整情绪的办法。
(1)当个体企图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改变引起应激的事件和环境时,用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整情绪的办法则是想法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调整(如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换个角度看问题,对事情进行合理化)。这两种应对方式有时会同时出现,对于不同的事件,选用的应对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2)举例。问题情境:某中学生骑自行车去参加一大型比赛,途中自行车出现故障。①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自行车就近存储,然后打出租车去参加比赛。②调整情绪的办法:认为好事多磨,自行车出现故障是很寻常的事,说不定坏事变好事等。
4. 你怎样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一个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他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沟通以及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人也就是在不断的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化的。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需掌握以下几点:
(1)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是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作为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系统的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人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就是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有其进行正常的交往的生理基础,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2)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桥梁的语言是社会化得以实现的条件。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大部分沟通都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而利用语言作为工具并不断进行的人与人、代际之间的沟通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信息是具有社会性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人来说比一般的物
理性刺激更为重要。缺乏沟通经验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能力较差,相应的社会化的过程就会受到障碍。
5. 试述社会认知中的几种认知启发。
【答案】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 )是指由于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有限,在认知他人时并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人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启发:
(1)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风格,其中的成员总有共同的特征,因此表征性启发策略往往是准确的。但个人的特征往往与其所在群体中其他成员并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表征性启发就会产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率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2)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获得性启发又称易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
获得性启发容易产生的误差有:
①人倾向于认为生动、显著的事件比平淡、熟悉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
②人往往认为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事例的事情比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事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
,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往往先抓住某一描定点调整性启发又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当人需要对不了解的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会找出类似事件作为锚定点,然后根据它稍加调整得出最后的判断。在社会认知中,人通常使用的锚定点就是自我。
6. 试述合作与竞争的心理趋势。
【答案】(1)合作与竞争的策略取向
①不同问题情景的策略取向
a. 纯冲突。如一方赢另一方必定输。
b. 纯合作。即双方一起赢或一起输,双方利益一致。这时的问题在于自己推测对方的行为需与对方推测自己的行为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突出性事件成为一个重要线索。
c. 既有合作又有冲突。这种情况下,对策论的数学理论提供了理想的策略,可以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在实际中,人们并不总是按照理想的策略办事。
(2)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