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二、简答题
2. 当一个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为什么常常会发生疾病?
【答案】应激生活事件是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外部事件。个体可以成功地适应一些事件,而有些事件却会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应激,久而久之形成某种疾病。
(1)应激生活事件与随后发生的疾病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拉赫认为这个过程包括过去的经验、心理防御能力、生理反应、应对能力、疾病行为五个重要的因素。
(2)—些研究者认为机体较易得病的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而有较强的应对能力、社交能力及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得病的可能性则减小。
(3)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应激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共识
①对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的理解只有在社会和心理的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包含着减轻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增加生活事件不良影响的因素。
②应激生活事件的长期后果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③如果要评价应激生活事件的后果,应该了解个体寻求医疗帮助的特点。
3. 简述决策的主要理论。
【答案】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研究决策者在不同处境下该如何选择才最为理性,但理性的决策与结果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决策情境中存在“决策风险”,“最佳决策”的目标就是使预期的损失(expected loss)最少。
(1)概率理论
人们的决策通常是以概率为依据的,认为“小概率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做决策更多的时候依据的是主观概率,即人们对客观概率的主观判断。诺曼指出,导致主观概率的原则有:
①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出现,低估高概率事件的出现;
②人们倾向于表现出赌徒的谬误,预测暂时未出现的事件很可能最近出现;
③人们倾向于高估有利事件的真实概率,低估不利事件的真实概率。
(2)预期损失理论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以损失(或负收益)来描述各种决策结果,采取预期损失最小的行动。
(3)效用理论
决策效用是指对于决策后果的主观评价。在许多情况下,效用是比预期损失更适当的决策指标,决策应该建立在“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的基础上。
效用理论提出一条重要的决策规则或称EU 标准:在决策中使期望效用值(EU )最大。影响和决定效用高低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各种非经济因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因而会在相同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决策。
(4)对策理论
对策理论(game theory )是对不确定情境中一些“冲突”或“竞争”情境的决策分析,旨在寻求最好的对策策略。对策理论主要研究两类对策问题,严格规定的对策和混合策略的对策。
对策理论常用的方法是“两难对策法”;对策理论还运用概率决策规则,通过对主观概率的考察,把对策理论问题看作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问题。
其他决策理论还有合理行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等。
4. 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哪些表现?
【答案】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以下八种表现:
(1)无懈可击错觉。即过于自信,不认为自己有潜在危险。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大多会发展起一种过分的乐观主义,使人们看不到外来的警告,看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
(2)集体合理化。群体通过集体将已做出的决定合理化,忽视外界挑战。群体形成决议后,会花更多时间将决议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即相信自己群体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不理会外界从道德上提出的挑战。
(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群体思维的卷入者,倾向于认为反对他们的人是恶魔,不屑与他们谈判,或认为他们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他们自己,群体的既定方案会获胜。
(5)从众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意见。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一直处于反击的准备之中,而且常常不是以论据反击,而是从个人嘲笑使其难堪。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付会变得赞同群体意见。
(6)自我压抑。由于不同意见会显示与群体的不一致和破坏群体约统一,因而群体成员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意见,压抑自己对决定的疑虑,甚至怀疑担忧是否多余。
(7)统一错觉。自我压抑与从众压力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会使群体决策合法化,缺乏不同意见造成的统一错觉,可以使最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8)思想警卫。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扣留那些不利于群体决议的信息与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意见,借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与影响力。
5.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系统和价值取向?它们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
【答案】(1)价值观(values )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人生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的价值观按照主次、轻重缓急有序排列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
(3)价值观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价值观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可以加以改变和培养的,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増进亲社会行为。
①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价值澄清法是培养价值观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认为: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年轻人的许多问题行为多半是由于缺乏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要想使青少年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使其发挥作用,应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帮助他们对有关的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认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通过交流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价值观的关系,揭露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等步骤,对自己的价值观逐步地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按照某种价值观去行动。教师不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他通过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去评论学生的表露,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
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都必须经过三大阶段七个步
;b. 赞赏(珍爱自己骤:a. 选择(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
;c.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
6. 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攻击行为?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攻击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由此,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1)利用惩罚减少攻击行为
惩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当涉及攻击的时候。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一项攻击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减少它发生的频率;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既然惩罚本身往往采用攻击形式,那么惩罚者实际上是在对他们想要压制的人示范攻击行为,这将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对孩子们而言,这种观点尤为正确。而对攻击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一是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攻击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二是惩罚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存在。而且最近的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