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异地种形成。

【答案】异地种形成是指两个初始种群在新种形成前,其地理分布区完全隔开、互不重叠,这种情况下的新种的形成。

2. 生物重演律。

【答案】生物重演律认为胚胎发育过程实际上是物种进化过程的浓缩,胚胎在短时间内真实地重复了祖先几亿、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

3. 变温动物。

【答案】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是指体温因周围环境而改变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虫类。

4. 活性部位。

【答案】活性部位是指在酶表面具有一些凹沟结构上,是酶分子与底物分子锲合形成复合物的位点。

5. 生物富集作用。

【答案】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6. 行为。

【答案】行为是指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的变化所作出的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7. DNA 连接酶。

DNA 连接酶是一种能够催化DNA 中相邻的【答案】

二酯键并把两段DNA 拼接起来的核酸酶。

8. 性染色体。

【答案】性染色体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磷酸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

二、简答题

9. —种生物的生物学全名有哪几部分组成,书写有何要求?

【答案】双名法为物种的命名方法,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

前面为该生物的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字为其种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一字母不需大写;在学名之后还可加上定名人的姓氏。

10.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等植物的生活史。

【答案】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1)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配子体发达,孢子体退化,孢子体寄生在配子

体上。

苔藓植物受精必须借助于水。 (2)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大类群。

蕨类植物也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发达,并且有根、茎、叶的分化,

内部有维管系统,配子体虽然不如孢子体发达,但也能独立生活。

蕨类植物具有胚,但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后代。

蕨类植物受精仍离不开水。 (3)种子植物的生活史

种子植物的生活史中孢子体发达,并占绝对优势,配子体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种子植物在蕨类植物的基础上摆脱了有性过程中对水的依赖。

11.简述鸟类繁殖季节占区的生物学意义。

【答案】鸟类繁殖季节占区的生物学意义包括:

(1)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2)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3)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4)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12.—种蛾中,控制深颜色的等位基因是显性,控制浅颜色的等位基因是隐性,现有640只浅色蛾和369深色蛾,群体呈hard-Weinberg 平衡,是杂合子的蛾有多少只?

【答案】哈迪-温伯格定律可用数学方程式表示:

杂合蛾有

只。

13.简述限制因子和最低量定律。

【答案】(1)限制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限制因子是指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时,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任何生态因子。

(2)最低量定律: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每种生物若要生长都要求有它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态因子,当这些必需的生态因子中的一个或两个的量降至该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限度(即成为限制因子),而其他必需生态因素的量供应得很充足时,该生物的生长速度主要受这个或这两个限制因子的限制,这就是最低量定律。

14.神经系统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出去。 (1)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是神经元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此时膜处于极化状态。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有:

泵维持

②膜对

离子在膜内外的不平均分配,使膜外正电荷,膜内负电荷;

的透性不同,加强了膜外的正电性;细胞内存在的很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使

膜内的负电性加强,从而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的变化,大量流入和无,传播快速。

离子通道张开,神经冲动伴随

大量流出,发生一短暂的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即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特征:全或

三、论述题

15.试述卡尔文循环的研究史和过程。

【答案】(1)卡尔文循环的研究史:卡尔文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碳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并且鉴定到的第一个中间体是三碳分子磷酸甘油酸(PGA )。卡尔文根据这一发现推测:称为

与一个二碳物质共价连接形成了三碳的PGA 。

的植物称为

的这种固定途径称为

固定的

途径,将通过

这种途径固定

植物。最终的研究结果发现,

途径是一个循环过程,

循环,由于这一循环是卡尔文发现的,故又称卡尔文循环,可分为3个阶段:羧化、还原

的摄取阶段,在

羧化酶的催化下,以RuBP 作为

和RuBP 的再生。

(2)卡尔文循环的过程:

受体,首先被固定形成羧基,然后裂解形成两分子的3-磷酸甘油酸(PGA )。

在还原阶段,3-憐酸甘油酸被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这是一个吸能反应,光反应中合成的

ATP 和NADPH 主要是在这一阶段被利用。还原反应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连接点,一旦

被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