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西方美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近代美学家关于移情现象的观点和看法。
【答案】(1)英国美学家
自从英国经验派把美学的研究转到心理学的基础上,人们就不断地讨论到移情现象。
①哈奇生用类似联想来解释自然界事物何以能象征人的心情;
②休谟用同情来解释平衡感说;
③博克也用同情来解释崇高和美,他并且把同情和摹仿联系起来。
④对于移情问题作出较大贡献的是意大利的维柯,他杷移情现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
(2)德国美学家:
在德国,对移情现象的重视首先是与浪漫运动萌芽期和鼎盛期中所流行的泛神主义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①文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里描绘他对一些古代雕刻的亲身感受时,就经常涉及移情现象和内摹仿现象。
②康德在分析崇高时把移情现象称为“偷换”。他的一个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而这个概念也和移情现象有密切的联系。
③狂飙运动的领袖赫尔德进一步强调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他在《论美》里把美看作生命和人格在艺术品和自然事物中的表现。
④黑格尔也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自然美只是心灵美的反映”。
⑤用“设身处地”和“外射”来解释移情现象的还有哲学家和《德国美学史》的作者洛慈。络慈在这里已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所差的只是他还没有用“移情作用”这个名词。
2. 艾特玛托夫对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了哪些发展?
【答案】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探索走向成熟(20世纪50〜60年代),清新优美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1958年发表成名作《查密莉雅》。小说写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已婚少妇查密莉雅爱上退伍军人丹尼证尔而私奔的故事。艺术手法清新优美,使得小说别有一番情趣。《永别了,古利萨雷! 》标志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已经从探索走向成熟。它更为鲜明地表现了山村的现代
生活,扩大了题材范围,深入揭示了现实中的矛盾,加强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吉尔吉斯的民族典型——老牧民的形象。塔纳巴伊一生勤劳,性格耿直,不被贫穷困难的环境所吓倒,更不怕强权压迫,区委特派员的威胁也不能令他弯腰,即便被开除出党,也没失去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由此,足见这篇小说的揭露性和批判力,作者目光的敏锐和艺术的胆识也得到了体现。
(2)第二阶段,艺术探索的新趋向(20世纪70年代),写实性与假定性手法的结合
20世纪70年代始,艾特玛托夫开始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反映这个倾向的代表作是《白轮船》。这部虛实结合、真假相伴、半是小说半是童话的作品,意在更为深刻地揭露现实。孩童的爷爷所讲长角母鹿的故事,只是“善”、“恶”观念之所寄;而土霸王阿洛斯古尔为非作歹的行径,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花狗崖》大量运用想象、梦幻、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写了远东一个少数民族尼福赫人的生活。它淡化时代背景、淡化情节,写了巫师、鬼魂、恶魔、水妖、美人鱼,并将主人公死后神化。这个时期的倾向是加强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加强对现实的批判性,注重写实性与假定性的写作手法相结合,使作品的艺术方法显得复杂和多样。
(3)第三阶段,向多情节、多线索、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型发展(20世纪80〜90年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有了新变化,代表作品为《一日长于百年》和《断头台》。《一日长于百年》又名《布生内小站》。小说背景是哈萨克荒漠里的一个错车小站。铁路工人叶吉盖带看六七个人组成的小队伍为老工人卡赞加普送葬,情节就是他在这一天途中所作的回忆和随想。而这种思绪则穿越了时代的风雨,复活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重现了历史的烟云,来往于天上和人间,所以小说的容重极大,正所谓“一日胜似百年”。
总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方式和手法多样,很少雷同,尤因其民族特色而受到普遍赞誉。他的中篇作品无一例外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有的还被改编成歌剧、小歌剧或芭蕾舞剧。他的绝大部分作品迄今已译成七十多种外文,包括中文。
3. 请说明作为启蒙运动组成部分的启蒙文学的政治倾向。
【答案】(1)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启蒙文学的显著特征
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启蒙文学也迅速兴起。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在传播革命火种、促进思想解砍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评论生活,干预生活,宣扬他们的思想观点。因此,强烈的战斗性和此判性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们锰烈地枰击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揭露其实质和罪恶,甚至提名道姓地攻击其代表人物。它们还尖锐地揭露、枰击社会上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少作品还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图景,提出改革方案。
(2)把资产阶级、平民作为描写、歌颂主要对象,把王公贵族等当成嘲笑、批判对象
启蒙思想家: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民主权利而斗争,在文学上他们也为争取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使文学作品的题材、人物、语言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启蒙文学作品一反古典主义文学以王公贵族为正面人物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把资产阶汲和平民作为描写、歌颂的主要
对象,而把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当成嘲笑、批判的对象。许多启蒙文学作品中,资产阶级和平民已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往往是最终的胜利者。他们经历了种种灾难和挫折之后,都得到了美满的结局。启蒙文学家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着重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运用平民百姓喜爱的语言和艺术形式。
4. 简述圣托马斯▪亚坤那的地位和美学思想。
【答案】(1)地位:圣托玛斯是基督教会公认的中世纪最大的一位神学家。
(2)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神学大全》。
(3)美学观点
①“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称作美的”。这个定义强调美的感性和直观性,是美只关形式不沾概念说与艺术即直觉说的萌芽。
②在指出美与善一致的同时,圣托玛斯又指出美与善毕竟有分别
a. 善是欲念的对象,欲念所追求的目的不是立即可以达到的;
b. 美是认识的对象,一认识到,就立刻使美感得到满足。
这是康德的“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说的萌芽。
③圣托玛斯在各种感官之中只承认视觉和听觉为审美的感官
a. 视觉与听觉“与认识关系最密切”,是“为理智服务的”,而审美首先是认识活动。其它感官如味觉嗅觉等所得到的快感等则主要是欲念的滴足,生理方面的动物性的反应。
b. “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形式只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察觉。这种看法的重要性有两点:它是寻找美感与一般快感的分别的一个最早的尝试;而且确定视觉和听觉为专门的审美感官,这对后来美学的发展也起了一些影响。
④最突出的是圣托玛斯的形式主义的观点几乎与圣奥古斯丁的完全一致。他所指出的美的三个因素:完整,和谐与鲜明都是形式的因素,所以他说“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⑤在美的三个因素之中,完整与和谐是从希腊以来美学家们一向就舂重的,圣托玛斯结合到西赛罗和圣奥古斯丁所提到的颜色,另提出“鲜明”一个概念。在运用这个概念中他把美归结为神的特性。
(4)圣托马斯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①圣托玛斯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大成,也是经院派哲学的殿军,上承新柏拉图派的神秘主义,下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美学。
②他的美学思想正如他的政治思想一样,以维护天主教会的反动的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所以在帝国主义时代,它仿然可利用来作为维护法西斯统治的思想武器。
二、论述题
5. 50年代后苏联文学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答案】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学出现了明显的转折。1954年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开创了文坛的新局面,活跃了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重新提出“写真实”,并发展为“积极干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