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大学中国文化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方志主要记载哪些内容? 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1)地方志的主要记载内容地方志是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志”即“记”的意思,取“永志不忘之意”。

它是对一个地方的记录,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所以它同时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地理的,二是历史的。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典籍。地方志种类很多,全国性的称作“一统志”; 一省的地方志称作“通志”; 郡、州、府、县的地方志则分别称作“郡志”、“州志”、“府志”、“县志”,此外还有“关志”、“山志”、“寺志”、“庙志”,有的地方还有“乡志”、“村志”。

(2)地方志的重要性

①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

②钱袋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③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④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⑤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隆之迹;

⑥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实互证。

2.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答案】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如下四个明显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

“礼乐一体”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第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儒家所推崇的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通知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占有崇高地位。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庞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

(2)融合互通的精神

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结合得难以分家,向来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同时又是书法家。

(3)注重神韵的技法

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我国古代的

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这个问题。“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以及传说他画人很注意一双传神的眼睛; 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4)用于教化的目的

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

3. 龙、凤崇拜包含了什么哲学内涵?

【答案】(1)龙崇拜包含的哲学内涵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物。封建帝王把它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真龙天子”; 平民百姓把它当作自己的神灵,每每在祭龙求雨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虔诚。它已经成为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形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外形充满力感、动感和美感的“龙文化”。它身上所具有的种种“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的特性,实际上是这种联合图腾的神性。这种神性主要是为了提高氏族或部落领袖人物的地位,加强本氏族或本部落的威力,人为地创造出来的。它是几千年来人们用想象创造的一种神物,是信仰、追求、理想和权力的象征。

(2)凤崇拜包含的哲学内涵

凤的形象,是图腾的组合和神化,被看做是仁义道德和天下安宁的象征。中国文化极重视天地、阴阳、男女相合的观念,既然龙代表帝王,代表天,代表阳,那就必须有一种神物代表后妃,代表地,代表阴,凤凰也就因它的神性而中选。乾坤相合,龙凤相配,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龙凤崇拜是中国阴阳结合的哲学思维的产物。

4.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

【答案】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当今交往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明显。我们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1)世界人民的需要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自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和文化的走向,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和延续,要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巨大的冲击。面对具有进攻性的异质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要继续保持其独特性,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异质文化的优劣予以正确的分析。同时,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自觉吸取精华、抵制糟粕,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

(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作为中国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欣赏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领略一些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参访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熏陶人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