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答案】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如下四个明显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

“礼乐一体”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第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儒家所推崇的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通知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占有崇高地位。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庞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

(2)融合互通的精神

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结合得难以分家,向来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同时又是书法家。

(3)注重神韵的技法

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这个问题。“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以及传说他画人很注意一双传神的眼睛; 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4)用于教化的目的

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

2. 什么是科举?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科举

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607年),隋场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

基本做法是设立科日,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评价

①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a.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b. 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②科举制的消极意义

a.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小在实际本领卜下工夫。

b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c.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3. 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答案】(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①古人在创造这种方块字的时候,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②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使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因此书法家们在挥毫撒墨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这就对美的感受,把存在的天地山川之美以及人物房舍之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时,不仅要了解写书法的人,还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

即运笔取势,力在其中,以笔法的曲直、行滞,章法的虚实、疏密,结构的奇正、主次,显示出“相反相成”的美感。

①“运笔取势”是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即形成一定的势态。

②“逆”就是落笔要取逆势,又称“逆锋”,即欲行其右,先行其左; 欲行其下,先行其上,这就可以使笔画充满力感。

③“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互异,即“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众点其列,为体互乖”,但又要“违而不犯”,即不能杂乱无章。

④“侧”就是笔画和章法要多取侧势,因为侧势造成的美更富于变化。

总之,笔画不要雷同,不要呆板,要讲变化,讲互异,还有讲主次分明,叙事相间,刚柔并

济,要讲究正中有奇,连中有断,连断自如,开合自成。

4.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过哪些外来影响? 举若干例子说明。

【答案】自古以来,我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有:

(1)宗教信仰

①玄藏西游将佛教带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文化交融之一。佛教先在藏族地区扎根并传入蒙古族地区,成为蒙古族的主要信仰,在汉族地区得到推广。

②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逐渐成为西北一些民族的信仰。

(2)丝绸之路的开辟将欧洲的作物种了带入中国,还有阿拉伯数字。

(3)鸦片战争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基督教文化、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有所吸收,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