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汉语中与“名”、“姓”有关的成语甚多,请任举二例,并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的“姓”、“名”、“字”与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与“名”、“姓”相关的成语

二姓之好、改名易姓、显姓扬名。

(2)“姓”、“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①姓

a.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b. 而现在人们常说和常用的不再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从女的“姓”,而是父亲的姓氏。

②字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字”的这一意义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字”往往和“名”一起使用,表示“姓名”的意义。

③名

古代,人们在姓氏之外,还会取“名”、“字”和“号”。“名”的概念大概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注疏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二月而加名,故云初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总之,现在人们常用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它和古代的“姓”、“名”、“字”相比,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 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 “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中国姓氏的产生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

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3. 地方志主要记载哪些内容? 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1)地方志的主要记载内容地方志是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志”即“记”的意思,取“永志不忘之意”。

它是对一个地方的记录,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所以它同时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地理的,二是历史的。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典籍。地方志种类很多,全国性的称作“一统志”; 一省的地方志称作“通志”; 郡、州、府、县的地方志则分别称作“郡志”、“州志”、“府志”、“县志”,此外还有“关志”、“山志”、“寺志”、“庙志”,有的地方还有“乡志”、“村志”。

(2)地方志的重要性

①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

②钱袋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③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④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⑤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隆之迹;

⑥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实互证。

4. 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生、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从西向东,把中国的国土由南至比划分为三个自然带,构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

①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

②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在这些条件之下,黄河流域的文化最早发育成熟起来,因而成了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2)长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

①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